羊是人類最早狩獵與馴養的動物之一,中國傳統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與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大量的考古發掘資料證明,在河南新鄭裴李崗先秦文化遺存和浙江河姆渡早期人類活動遺址中就都出現了陶羊。
【吉祥羊】(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館藏)
圖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遠長的作品【吉祥羊】,釉色采用上淺下深的漸變結晶釉。作品四肢有力,身形矯健 挺胸注視,滿身肌肉凸顯,充滿著活力。此外“羊”通“祥”,有吉祥之意。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中,羊所起到的作用絲毫不亞于龍,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炎帝都與羊有著"血緣關系",他們最早都是以羊為部族圖騰。據考證,伏羲曾受羊角柱的啟發,發明了推動中華文明進程的八卦;堯舜時代的大法官皋陶也曾借助獨角神羊斷案,從而實現古代的司法公平;漢代董仲舒將儒家文化的核心精華"仁"、"義"、"禮"賦予到羊的身上,贊嘆羊是"美"、"祥"之物。
工藝美術大師涂少波作品【三陽開泰】(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館藏)
"羊的基因"除了對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形成和民俗民風產生深刻影響外,我們從漢字的字源、語源等文字學的研究中,同樣可捕捉到大量的有關羊與早期文化生成關系的信息。此外,羊與宗教、政治、法律、道德、文學等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所謂文化就是人化。文化的本質說到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和對象的人化。羊本屬自然之子,而它一旦被人發現并成為人類的伙伴,就失去了純自然的屬性,在與羊的朝夕相處中,人類把情感、理性、思想、道德外化于羊類,使羊逐漸"人化",于是有了"人化"的羊就成了羊文化。人類創造了文化,文化亦能造就人。羊文化也會因此內化人類活動的某些因素,如此,外化與內化,縱橫交織,錯綜復雜,才構成了色彩斑斕的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