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制成形后燒制而成的器具。陶器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在現在一般作為工藝品收藏。
早期陶器的制法
一般認為最早的陶器是手制的,并在篝火燒制。燒制時間短但火達到的最高溫度可以很高,約在900℃左右,而且達到的速度很快。黏土與沙、砂礫、打碎的貝殼或打碎的陶器調合后會被用來制造篝火燒制陶瓷器,這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坯體質地令水及其他揮發性成分可以輕易離開。早期以篝火燒制的陶器主要是圓底的,用意是避免尖銳的角令破裂容易發生。
最早有目的而建設的窯是穴窯或溝窯,即在地面掘一個洞再在上面鋪滿燃料。在地面的洞提供了隔離層,令燒制過程可以有更佳的控制。

東京國立博物館中一個在前10,000年-前8,000年繩文時代早期,由碎片重建的陶制容器。
最初的陶器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維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現今捷克下維斯特尼采境內發現的陶器:下維斯特尼采愛神這是一個愛神維納斯的小雕像,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維特文化),表現為一個裸露女性的形態雕像。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下維斯特尼采愛神
世界各國陶器發展歷史:
中國陶器
中國最早的陶器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大約在距今15000年左右,首先在中國南方可能已經開始制陶的試驗,到距今9000年左右大致完成了陶器的發明和探索。
1962年于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發現的圓底罐,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測試為公元前6875±240年,為夾砂紅陶,外表有繩紋。
接下來的磁山文化(公元前5400年~前5100年)、大地灣文化(公元前5200年~前4800年)、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可以看出古代中國人的制陶工藝不斷發展,品質提高,種類增多。
彩陶出現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半坡彩陶"為仰韶文化的一部分,在1953年首先于陜西西安市半坡村被發現,主要包含水壺及碗等。
在公元前2500年至2000年的龍山文化中,出現了黑陶,這是中國制陶工藝的一次高峰。
商朝,有理論認為是當時印歐語系的游牧民族帶來陶輪的技術,令陶器量產化。
周朝,以陶輪制作的陶器會以更高溫燒制,令其硬度增加,同時亦會使用綠色的釉料。
秦朝的陶俑兵馬俑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陶器,而在此時陶器的描繪主題由動物轉變為人。



兵馬俑
漢朝,陶器的描繪主題由為佛教的傳播而出現了佛的形象。
到了唐朝,中國出現了白色的陶瓷,而同時亦出現了其他陶像,唐三彩成為當時藝術精華的代表。



唐三彩
到了宋朝,因為瓷器技術開始成熟令中國的陶器的輝煌被瓷器完全蓋過。
此后中國的陶瓷器重點便落在瓷器上。然而明清的紫砂壺等陶器乃至近代的江蘇宜興、廣東石灣的陶器工藝仍然有非常高的水準。

新石器時代的獸形紅陶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