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余光中

他是謫仙人,李白,率性而為、不畏權貴,當力士脫下他那雙“傲慢”的靴子,他這樣瀟灑而去,“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徜徉在山水的懷抱中,他盡情抒發豪情,痛飲狂歌,隨后,他帶著一只小小的酒壇藏了起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兒,唯有那只酒壇……

它是李白手中的酒壇幻化而來,沒錯,它叫太白尊,也稱太白壇,因形似李太白手中的酒壇而得名,穿越歷史的天空,帶著詩仙的夢想而來,它依然留著謫仙人瀟灑不羈的氣質,痛飲狂歌的豪邁亦令人神往。


好似被詩仙施了法,
洗盡鉛華,
不惹凡塵,
唯恐褻瀆了它的美麗。
如此美物怎會被埋沒,雄才偉略的康熙,可稱千古一帝,豪邁的胸襟囊括四海,或是一幅太白醉酒圖中的酒壇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或是康熙皇帝做了個詩仙夢,或是工匠們偶然燒出一物,像太白的酒壇。
不管怎樣,康熙皇帝對太白尊是一見傾心了。在他的書房中總能看到太白尊的身影。太白尊也成為清康熙官窯經典器型之一,成為文房名器。


《匋雅》言:“太白尊惟康窯有之,各色俱備,惟紅獨多”,以康熙晚期新出現的豇豆紅釉品種最為馳名。
《飲流齋說瓷》亦載:“此等尊無巨大者,通體不過數寸耳,以豇豆紅色或帶蘋果綠、蘋果青色為多,腹有三團螭暗花,乃淺凹雕也,除康窯外歷朝甚罕仿制,故價值之昂等于拱璧。
若非技藝精湛的老匠人,要成功仿制太白尊甚難,縮頸,小口微侈,并且腹大飽滿,拉坯時稍不留神,輕則型變,重則型塌,難得大氣不凡,穩重灑脫之姿。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