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枕,是我國古人納涼的寢具。李清照名篇《醉花陰》中“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的詞句,形象地將青白釉瓷枕喻為“玉枕”,并反映了瓷枕清涼去熱的物理特性。
瓷枕始見于隋代,唐代以后開始大量生產,并逐漸成為人們喜愛的乘涼的床上枕具。到了兩宋及金、元時期,瓷枕的發展進入繁榮期,產地遍及南北。同時在裝飾技法上也有很大的發展,刻、劃、剔、印、堆塑等技法被采用,極大地豐富了瓷枕的表現力和藝術性。古人認為,瓷枕有“清涼沁膚、爽身安神”的作用。古代瓷枕的品種復雜多樣,南北方各大名窯都有燒制,以宋代的藝術成就最高。宋代以磁州窯、曲陽定窯、扒村窯、當陽峪窯、登封窯所出瓷枕為多。其中尤以河北磁州窯和曲陽定窯的產品最負盛名。磁州窯瓷枕富有時代特色,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瓷枕形狀多姿多彩,有長方形、腰圓形、半月形、雞心形、四方形、六角形、八方形、橢圓形、銀錠形……也有塑成嬰孩、臥女等人物形,臥虎、臥龍、雙獅、壽龜等寫實形以及雕鏤成宮殿、戲臺等建筑形。其造型精巧,制作細膩,令人嘆為觀止。
瓷枕上施以彩釉,并繪精美的圖案,或花鳥魚蟲、珍禽野獸,或詩詞歌賦、格言警句,或山水人物、日月星辰,還有很多反映人們日常生活場景的畫面,意趣盎然,生動活潑,雅俗共賞

此枕造型為一男孩臥于榻上,他雙臂環抱墊起頭部,右手持一繡球,兩足交叉上蹺,一副天真頑皮的神態。胖胖的圓臉,雙目炯炯有神,身著長袍,外穿坎肩,下著長褲。衣紋線條和衣著、木榻上的刻花裝飾簡潔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