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在陶瓷技術與藝術上取得了顯著成就,可以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陶瓷發展史。時至今日,中國人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來體現的。 一提起陶瓷,資深瓷器愛好者皆知,瓷器中宋瓷最佳,印象里也只留下了雨過天青色,其實除了天青色以外,瓷器還有一些異樣美麗的款式。
汝窯荷花溫碗
中國的五千年文明中,有橫掃六國的秦皇,亦有驅除匈奴王的漢帝,更不乏開創貞觀開元的唐宗和并吞歐亞的大汗,歷代帝王文治武功如星瀚燦爛,但若論藝術成就,恐怕未有一位皇帝敢與北宋徽宗爭雄。中國的道教認為,“天”因得“一”,此萬物生發之本初而“清”,天青即為天之本色,同時亦代表萬物生發之意,蘊含了深厚的哲學內涵。汝瓷天青幾乎被所有皇帝奉為無上至寶,看護珍存。

此壺提包式,上窄下寬,上端一面有小流,流直口,中間凸起曲形柄,壺兩面凸起包袱褶紋線各一道,中間凸線一道。
此壺是摹仿少數民族皮囊容器而燒制的,樣式新穎,胎質細膩,釉色白潤,制作精巧。唐代白瓷不以紋飾取勝,而把美化重心放在造型和釉色的諧調及其相互映襯方面。


定窯孩兒枕
這是一個枕頭,但它的形象卻是一個素面光潔的孩兒,孩兒的背用作枕面。孩兒伏臥在床榻上,兩臂環抱墊起頭部,右手持一繡球,兩足交叉上蹺,似乎在床上撒嬌蹬腿。孩兒身穿長衣坎肩,長衣下部印著團花紋。床榻邊壓印花紋。枕身釉為牙黃色,底為素胎,有兩個孔。這件孩兒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態活潑、悠然,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珍品。
古代人們喜歡用玉枕、瓷枕來爽身怡神、明目益睛。瓷枕始創于隋代,盛行于唐、宋、元各代。




佛是一座山,禪如一座鐘。河南作為一個文化大省,嵩山少林寺的禪宗文化是一個重要的內容,達摩成為少林寺的初祖,第一任方丈。“大乘勝地”、“禪宗祖庭”,正是從達摩面壁九年開始。
雕塑的面部肌理表現出堅韌不拔的精神,發出低沉的習禪經誦聲。觀者面對達摩以心敬禪,達摩面壁以心敬佛,觀者— 達摩 —佛心為一個三等連接的溝通。


刻瓷是集繪畫、書法、刻鏤于一身,集筆、墨、色、刀為一體的漢族傳統藝術。用特制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劃、鑿鐫各種形象和圖案,通常也指在瓷器、瓷板上刻鑿成的雕塑工藝品。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明文鐫刻的才女李清照,從“心靈的門窗”中似可窺見,或“繡面芙蓉”的少女時代那“眼波才動被人猜”的嬌羞萌動之春情,或少婦時經歷的那種“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離情別緒之愁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神情,再借助人物的服飾語言、詩詞書法,一個秀外慧中、個性獨具、熱切追求美好生活的古代杰出女文學家形象,便立體地活脫脫地凸顯在觀賞者面前。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釉下五彩是湖南省醴陵首創于清末的漢族傳統名瓷。名揚天下,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高峰"。作品【荷荷】釉下五彩“薄施淡然技法”創始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揚龍大師的晚年之作,作者雖已入古稀之年,但對陶瓷藝術癡心依舊,情懷依舊。為了傳達自己的藝術熱情,陳先生精心制作了《何荷》。荷葉一反常態,以下垂的謙和之態與器型完美結合,同時通過殘荷與含苞待放的荷花形成對比,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藝術內涵將其一生的寫照融入作品之中,他的藝術生命之花愈發綻放出智慧的鮮活。
波施淡染:該技法既保持了釉下五彩的傳統特色,又突顯了水靈通透、清新淡雅的效果,解決了釉下五彩瓷層次感不強的問題,同時體現出材質的潤透之美。
薄施就是用很淡的茶水,讓它繪制在泥坯上;淡染是不斷地,一次一次地分層,讓它滲入到泥坯當中,通過濃淡的反復操作,將釉下色料帶入到更深的泥坯中,與泥坯融為一體。
(圖片來源:綠寶石藝術陶瓷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