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是世界聞名的瓷都,但其陶瓷業是什么時候開始的?這個問題迄今尚無定論。據《浮梁縣志》稱:“新平冶陶,始于漢世。”《江西通志》稱:“鎮瓷自陳以來名天下。”《景德鎮陶錄》說:“水土宜陶,自陳以來,土人多業此。”根據以上記載,景德鎮的陶瓷業是從公元一世紀左右,即東漢時代開始的。我們知道在八、九千年前,人類即發明了陶器,也就是把制陶用的粘土,經水濕潤后,塑造成一定的形狀,干燥后,用火加熱到一定的溫度,使之燒結成為堅固的陶器。漢代景德鎮制作的陶器還是很粗糙的少量日用品,東晉開始在新平建鎮,晉人趙慨成為景德鎮的佑陶之神,也都有線索可尋。到了六朝之陳,景德鎮的陶瓷才有正式記載,江西通志:“陳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大建宮殿于建康,詔新平以陶礎貢,巧而弗堅,再制,不堪用,乃止。”有人把此時就作為景德鎮瓷業的開端。景德鎮的瓷器,是由燒大件再發展到燒小件的,用今天的話來講,即以燒陳列品開始而再發展到燒日用瓷。因此在開始燒造陶礎。到隋代就燒獅象大獸。這與原料的優越性是分不開的,不過當時在造瓷技術上,對大件燒成沒有掌握到火候,所以遭到了失敗。
到了唐代,景德鎮出產的瓷器已經頗具名聲了,據《景德鎮陶錄》載:“陶窯,唐初器也,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鎮鐘秀里人陶氏所燒造。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于朝,于是昌南鎮瓷名天下。”從景德鎮石虎灣,勝梅亭等古窯地出土的古瓷片看,有些碎瓷片胎骨色白而堅,吸水率很低,釉也美觀,可見早在晚唐五代的時候,景德鎮的瓷器就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了。但從全國來說,那時南方盛稱越窯,北方盛稱邢窯,景德鎮窯和它們相比還略輸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