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龍泉市寶溪鄉,這個隱藏在大山深處的偏遠鄉鎮,本該寂寂無名。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彈丸之地,在龍泉青瓷一千多年的歷史中,于式微中延續著青瓷的血脈,于斷斷續續中承載著傳承的窯火,在近現代龍泉青瓷的發展史上,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寶溪也因自身所深蘊的歷史內涵,一如鑲嵌在大山中的一棵明珠,熠熠生輝。
山中鄉鎮傳承龍泉青瓷千年“血脈”
寶溪之所以吸引我們,是因為它有一種隱隱約約的歷史。
“寶溪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它不僅在清末和民國時期填補了龍泉青瓷歷史上的空白,還在龍泉瓷廠的恢復和當代青瓷發展的兩個過渡時期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寶溪鄉鄉長周義泉在談到寶溪的制瓷歷史時這樣告訴記者。
眾所周知,龍泉窯是我國歷史上的五大名窯之一,它始于三國兩晉時期,發展于北宋,興盛于宋元,而衰落于明末清初。尤其是清末民國時期,從宋元以來極盛數百年的龍泉青瓷幾近斷脈。然而,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一批土生土長的寶溪青瓷藝人卻一直在家鄉傳承著龍泉青瓷的窯火。
據《龍泉瓷廠廠志》記載,1825年間,寶溪鄉溪頭村李君義在當地建窯稱“李生和號”,這是近代龍泉青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私人窯廠。
1934年,當時的寶溪鄉鄉長陳佐漢邀本鄉瓷工李懷德、張高岳、張高文、張照坤等組織成立了第一個仿古青瓷研究小組,青瓷生產技術和工藝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復承,仿制古青瓷的熱情也在龍泉民間一度高漲。
“應該說,民國時期寶溪的仿古青瓷技藝已經很精湛了,否則,當時的寶溪鄉鄉長陳佐漢也不會挑選百余件精品送給政府?!睋芰x泉介紹,1945年,陳佐漢曾把仿宋弟窯制品牡丹瓶、鳳耳瓶等100余件仿古青瓷精品寄送南京中央實業部請功,分送盟友,并被蔣介石題贈“藝精陶仿”予以勉勵。而這在寶溪的歷史上也有明確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