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永樂帝朱棣從其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政權,把首都從南京遷移至北京,南京作為陪都,為了安撫南方一批宗室和官僚,仍維持南京朝廷和六部的建制,北京建成新都后,兩京所用瓷器的數量和品種大大增加,朱棣帝對內、對外的賞賜也需要大量瓷器,因此對景德鎮瓷器生產能力的提升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永樂”“宣德”由于鄭和七次下西洋,進一步發展了與中西亞的貿易聯系,帶回了“蘇麻離青”的鈷土礦,這類西域青花鈷料含鐵量高,含錳量低。由于含錳量低,減少了青中紫紅色調,在適當的火候下,能呈現寶石藍的色澤,但也由于含鐵量高,往往在青花部分出現黑鐵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鐵斑和濃艷的青藍色相映成趣,也是永宣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
成化一朝22年(公元1465—1487年),經過永樂、宣德二朝技術力量的積累,瓷器的風格在正統、景泰、天順“三朝二帝”30年的變遷中潛移默化,成化年間景德鎮御窯廠又是一個春天,一改永宣雄健豪放的風格,此時的瓷器造型玲瓏秀奇,胎體細潤晶瑩,彩料精選純正,青花鈷料采用“平等青”色調柔和寧靜,繪畫淡雅幽婉,輕盈秀雅的風格獨步大明朝。
以上談的是明三代瓷器的時代背景與獨到之處,下面談談為何明三代官窯瓷器,特別是彩瓷在拍賣市場能屢屢拍出高價。
一、永宣青花瓷器與彩瓷
1.由于永樂瓷器一般都不書寫記年款,在傳世過程中擁有人不一定是鑒賞家,會當一般瓷器作為日用瓷器破損,所以存世量相對要少一點。 2.宣德瓷器燒制量根據史料記載的確很大,“大明會典”卷一百九十四、工部十四記載如下,“內官張善伏誅,尚膳監題準,差本部官一員,往饒州燒造龍鳳瓷器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既然宣德一朝燒造瓷器數量如此之最,為何價格還如此之高呢?首先要追索歷史原因!
其一,明朝仍是厚葬之風,許多經朝廷賞賜于民間的瓷器大部分應隨受賜人被帶走了。
其二,“1936年有一個叫白蘭士敦的英國人來中國,專為大英博物館收集永宣青花瓷,1938年,他出版了《明初官窯考》一書,其中對宣德青花的介紹與描述,在國內外文物界引起很大震動,并相繼掀起了研究永宣青花瓷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