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誕生于600多年前的景德鎮明代葫蘆窯重燃爐火,葫蘆窯這種早在清朝早期就不復存在的窯爐形式重現生機。 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等的專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現場見證這一復燒盛舉。 據介紹,葫蘆窯始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由前后兩窯組成,因前短后長形似葫蘆而得名。葫蘆窯前端設窯門和火膛,后室尾部建一獨立的煙囪,窯頂兩側各設有六對投柴孔。整個窯底前低后高,坡度約為一百,在一定的程度上保留了龍窯的遺風。 據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景德鎮葫蘆窯窯型“似臥地葫蘆”,窯頂有12個圓眼,燒窯時先將窯柴投入前室火膛,燒二十個小時左右,然后將窯柴從投柴孔中投入窯內,續燒四個小時左右,整個制作過程“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