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汝官窯以及燒造年代
汝窯居宋五大名窯之首,聲名遠播。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xiàn)僅存70件左右,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臺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約10余件。
古瓷以州定名,五代至晚清寶豐為汝州屬地,故稱汝瓷。清涼寺汝瓷燒制始于宋初,盛于北宋晚期,終于元末。其中,在北宋晚期專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因器物多被宮廷壟斷,故南宋即有“近尤難得”之說。后因靖康之亂,金兵入侵中原宋朝被迫南遷則毀于一旦,窯址荒沒,工藝失傳,致使汝官窯址成了中外陶瓷界長期以來沒有解決的一大懸案。
50年代,考古學者曾在汝州境內進行多次考古調查未果。1982年,寶豐縣文化館,在對文物普查中,從清涼寺村當?shù)厝罕姳4娴拇善髦校l(fā)現(xiàn)了與北宋宮廷御用汝瓷特征完全相同的一件汝瓷盤。1984年秋,王留現(xiàn)(寶豐縣陶瓷廠技術員)從清涼寺村民手中收購一完整天青釉洗,1986年在西安年會上經專家鑒定屬典型汝官瓷器。這是現(xiàn)代從民間征集到汝窯的最早的案例。
清涼寺汝官窯遺址位于河南省寶豐縣城西部20公里處之大營鎮(zhèn)清涼寺村中及村南臺地上。遺址面積共計119.5萬平方米,其中重點保護區(qū)面積43萬平方米,特別保護區(qū)面積8075平方米。該處是宋、金、元代以來燒造歷史延續(xù)數(shù)百年之久的重要制瓷場地,是北宋時期五大名窯之一,是專為宮廷燒制御用瓷器的汝官窯遺址。
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共分四個區(qū)域(用羅馬數(shù)字表示)。清涼寺村南臺地為Ⅰ區(qū),韓莊村為Ⅱ區(qū),小石橋西為Ⅲ區(qū),清涼寺村為Ⅳ區(qū)。天青釉中心燒造區(qū)位于Ⅳ區(qū)西北部。1987年至2001年經過7次試掘和發(fā)掘,該遺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地表窯具、瓷片俯拾皆是。
民窯區(qū)地層堆積一般在2—3米左右,最厚處達6米以上。民窯區(qū)主要遺跡有窯爐、窖藏、作坊、灰坑、排水溝、水井等遺跡。主要遺物有碗、盤、碟、盞托、盂、器蓋、三彩枕、爐、匣缽、支釘架、墊圈、印模等,同時出土的還有御用汝瓷鵝頸瓶、折肩瓶、細頸小口瓶、洗等。其產品類型有白釉、豆青釉和淡灰釉,黑釉和醬釉,鈞瓷、三彩等。
官窯區(qū)地層堆積0.25米至1.2米,最厚處近2米。發(fā)掘出的遺跡有作坊、過濾池、澄泥池、窯爐、灰坑、水井、排水溝等。主要遺物有瓷器、模具、窯具三大類,還有少量錢幣。出土的瓷器據不完全統(tǒng)計,天青釉汝瓷占99%。器種有碗、盤、碟、盞、盞托、器蓋、缽、洗、盆、套盒、瓶、爐、壺等。釉色以天青、淡天青、月白為主,青綠、淡青綠釉也占一定比例。出土的模具多為輪制,有花紋的刻制,花紋復雜的對合而成。分兩型。A型,皆輪制,B型,蓮花爐外模。出土的窯具有匣缽、支燒器座、試燒插餅、墊餅、墊圈等。出土的錢幣主要有“元豐通寶”和“元符通寶”兩種。文化層一般在2-3米左右,最厚處達6米, 可劃分為七層。
根據地層迭壓關系及出土器物類型、胎質、釉色和裝飾技法的發(fā)展變化,可劃分為五期:
第一期:以六、七層為代表。出土瓷片中白釉占絕大多數(shù),其次為豆青釉和淡灰釉,少量的黑釉和醬釉。代表器物有:豆青釉侈口印花小碗、豆青釉敞口小碗、豆青釉唇口盞、淡灰釉白口邊碗、白釉外撒坦腹碗、白釉大口瓜棱罐、白釉直腹瓜棱注子、白釉敞口淺腹碟、黑釉頸白釉腹小瓶和醬釉雙耳鼓腹罐。本期年代為北宋早期,即宋太祖至宋真宗時期。
第二期:以五層為代表。白釉為大宗、青釉數(shù)量明顯增多,黑釉較少,淡灰釉趨于衰落。代表器物有:豆綠釉牡丹紋印花碗、豆綠釉刻蓮紋小碗、豆青釉團菊紋印花小碗、豆青釉花式口杯、豆青釉圓捉手器蓋、白釉珍珠紋地劃牡丹紋枕、白釉直口雙耳瓜棱罐、白釉斜平沿喇叭座燈、白釉敞口斜腹碗。本期年代為北宋中期,即仁宗、英宗、神宗時期。
第三期:以三、四層為代表。青釉數(shù)量猛增,幾乎與白釉相等,其次為三彩釉,黑釉較少,淡灰釉消失。代表器物有:豆綠釉內印花外刻花碗、豆綠釉印花龍紋盤、豆綠釉六分凸線紋碗、豆綠釉刻牡丹花盤、豆綠釉象鼻鈕刻花器蓋、豆綠釉交枝牡丹小盤、白釉葵口深腹盤、白釉敞口曲腹碗、白釉雙耳瓜棱罐、白釉喇叭口度長腹注子、三彩貼塑蓮瓣紋深爐、三彩劃荷花葉形枕、黑釉竹葉紋醬花爐、天青釉敞口圈足洗、天青釉筒形器、越窯劃花小碗等。本期年代為北宋晚期,即哲宗、徽宗、欽宗時期。天青釉主要見于本期,這進一步證明了汝州燒宮廷用瓷的時間是在哲宗和徽宗時期的二十年左右。
第四期:以二層的部分器物為代表。主要器形:青釉印花纏枝牡丹紋碗、青釉印花交枝牡丹紋盤、白釉敞口淺腹碗、白釉淺腹碗、白釉淺腹圈足盤、醬釉唇口盞、醬釉白內腹碗、黑釉雙耳凸線紋罐等。本期為金入主中原到金亡這段時期。
第五期:以開口于二層下的一水井中出土器物為代表。以青釉、白釉為主,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鈞釉,這期代表器物有青褐釉雙耳鼓腹罐、青褐釉敞口深腹碗、青褐釉淺腹盤、天藍釉紅斑直口小碗、素胎深腹盤、白釉草書“青”字碗和白地黑花盤等。這期年代為元代。
由此可見清涼寺汝瓷窯址創(chuàng)燒于宋初,北宋晚期發(fā)展至鼎盛時期,金、元繼續(xù)燒造,停燒于元代末年。
二、 汝窯系
北宋以來,由于汝窯青瓷工藝的迅速傳播,河南西部和西南部各窯口先后燒造青瓷。各窯口為了贏得信譽,除了注重引進其它窯口的先進工藝技外,各窯還根據自己的擅長有所創(chuàng)新。從目前考古調查獲知,河南地區(qū)宋元時期為民間燒造青瓷的窯口,有原汝州地區(qū)的臨汝窯、魯山窯、寶豐窯、郟城(即今郟縣)窯,還有許昌五樓村窯,禹縣鈞臺窯、新安城關窯、宜陽窯、內鄉(xiāng)大窯店窯以及黃河以北的焦作窯、鶴壁窯、安陽窯等,這些窯口,各具有不同規(guī)模,其裝飾技法和藝術風格亦各有特色。于是就形成了一個各具特色的汝窯系。這里僅總結幾個有代表性的窯口。
寶豐汝官窯:
以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晶瑩多變取勝。寶豐清涼寺窯,為北宋宮廷燒制的御用汝瓷,不僅制作講究,工藝精湛,而且釉層肥厚,光澤柔和,其釉面裝飾獨具特色。因汝瓷內有瑪瑙為釉,其色光澤瑩潤多變,出現(xiàn)天青、豆青、卵青、粉青、天藍、月白、蝦青、艾青等。釉面的沙眼顯露了蟹爪紋、魚子紋和芝麻紋,器表還有魚鱗狀的開片,更顯得造型古樸。釉面在陽光下觀察,釉中多布紅斑,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象雨過天晴;有的如長虹懸掛。
寶豐汝民窯:
民窯則以刻、印花卉圖案的裝飾來表現(xiàn)。寶豐汝民窯刻花工藝別具一格,既先用刻花手法刻出輪廊、花葉筋脈,再用蓖劃紋加以映襯,這種工藝效果顯得主題突出,紋飾富有立體感,此類產品應系寶豐窯的最佳制品,其線刻龍紋裝飾,更應是寶豐清涼寺窯之佳作。寶豐汝民窯以印紋居多,紋飾清晰,碗內模印花卉紋飾均在六等份或十等份的框線之內,每格安排一組折枝花卉,構圖嚴謹,圖案規(guī)范。纏枝和折枝菊花紋較多,碗心多印團菊,波浪紋中除以圓圈形為主以外,也有別的圖案,有的用海螺加以點綴,印紋中多為陽紋,并以蓖點紋加以襯托;陰紋印紋者,輪廊線條較粗,不加其它裝飾,只有花葉輪廊,裝飾效果呆滯,因此產量有限。
特別要注意的是官窯區(qū)文化層的七層。這里在哲宗、徽宗時期為官窯區(qū),專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在這之前是民窯區(qū),也燒造一些素面的汝瓷。一個窯口被欽定為官窯,必須有一個技術傳承過程,開始時這里的瓷器質量出眾,其中一些被宮廷選用,后來朝廷認為這里的瓷器技術出眾,應該為皇家壟斷,才會欽定為官窯,不再為民間燒造瓷器,朝廷不會憑空選定一個窯口為官窯的。由此推斷,這個地方在官窯之前,也曾經為朝廷燒造過御用瓷器。
1989年3月間,在寶豐縣大營鎮(zhèn)的蠻子營村,農民起土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汝瓷窖藏瓷器,其造型計有:筆洗、板沿洗、碗、盤、缽、盂、瓶等共47件。其造型講究,瓷藝精良,釉色瑩潤,多為滿釉支釘燒造,器表有細小開片,器物注重裝飾,有的外表刻有蓮花、牡丹,有的在器里線刻盤龍圖案,圈足一般較矮,部分為凹圈足。這些都具有五代或北宋早期的風格。
汝州城內文廟汝官窯:
朱文立1987年4月研制成功汝官瓷后,多次到北京請教馮先銘先生關于汝窯之事,在一次交談中,馮先生問朱文立:“會不會除清涼市之外還會有第二處汝窯?” 朱文立說:“如果有,只可能在汝州城內,如果汝州城內找不到,就不會有第二處。”從89年開始,朱文立一直在汝州城內尋找汝官窯的蛛絲馬跡,無論單位和群眾蓋房挖地基,都要守候現(xiàn)場查找。1992年發(fā)現(xiàn)配釉作坊。1998年以后,陸續(xù)發(fā)現(xiàn)汝官瓷片出土,并總結出論文“汝州汝官瓷片,殘器及配釉作坊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1999年發(fā)現(xiàn)了大批保存完好的配釉用的原料;2001年在文廟發(fā)現(xiàn)大批配好的獨特青釉;2002年發(fā)現(xiàn)了瓷片埋藏坑;并探出了汝官瓷片及匣缽片等。在文廟2萬平方米范圍內,都有汝窯遺址的實物存在,它不如張公巷窯址的集中,不如清涼寺窯址保存的完好。從文廟和清涼寺出土的實物看,雖然是一脈相承,但有明顯的區(qū)別:(1)文廟汝官瓷做工都非常精細和張公巷異曲同工;(2)天青色非常純正,從配制到燒成都達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3)大部分產品蟬翼紋刻片清晰;(4)瓷胎色比清涼寺偏白;(5)卷足比清涼寺輕而矮。朱文立認為:因為清涼寺天青汝瓷好,受到宮廷賞識,才棄定用汝。為了壟斷汝瓷,朝廷在汝州州衙附近的文廟建立貢窯,專為宮廷燒造,從此清涼寺汝窯停燒。文廟汝官窯由州衙管轄。
臨汝窯:
位于汝州的中心區(qū)域,其生產規(guī)模和工藝技術都處于領先地位,其印花青瓷絕大部分是凸起的陽紋,葉、脈也多以點線紋表現(xiàn),紋飾題材以纏枝、折枝花卉為主,其內容有云山禽鳥、海水游魚、也有各種花卉圖案,構圖嚴謹,疏密有致,圖案清晰,做工精良。題材有“蓮生貴子”中的裸體嬰童,“寶塔秋菊”、“纏枝牡丹”、“盛夏竹葉”、“白蓮出水”、“魚鴨游戲”、“牡丹蓮花”、“轉紋折迭”等。在表現(xiàn)手法上,更是獨具匠心,有的花朵盛開,有的含苞欲放,有的海水波瀾滾滾,有的則細水涓涓,風平浪靜,還有的魚鴨水中漫游,給人以寧靜感覺。其造型為當時日常生活實用品,既實用且富于裝飾,具有濃厚的民間藝術特色。
內鄉(xiāng)大窯店窯:
內鄉(xiāng)大窯店窯的汝瓷裝飾,大部分是凸起的陽紋,紋飾題材大體分為花卉與水生物兩類,花卉題材包括纏枝、折枝、交枝花卉和團花紋等,線條流利生動,圖案優(yōu)美大方。而水生動物的題材又可分為兩種:一是以海水紋為主,在水浪中有海螺、游魚、荷葉映襯;另一種是以魚紋裝飾于器物的內底上,圖案頗具生趣。
該窯的印花紋飾和臨汝、宜陽、新安窯均有差異,上述各窯印花較淺,施釉后,紋飾雖十分清晰,但手摸時,仍有低凹的感覺。而內鄉(xiāng)窯印花標本有的印紋較為高起,上述各窯印花碗的外壁,多刻荷葉筋紋,而在內鄉(xiāng)窯中所不見,保持了自己的獨特的圖案風格。正是由于內鄉(xiāng)大窯店窯產品豐富,種類繁多,不僅保持了汝窯的傳統(tǒng)瓷藝,又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燒造出一批精良作品,而博得北宋皇宮的賞識,將民窯寵絡為官窯或派職官進行監(jiān)燒。從該窯采集的標本中,在一件青釉器的殘片上,刻有“窯司”字樣,而“窯司”刻銘,應是宋代主管窯務的窯司對其承燒制品窯口進行監(jiān)燒的實物見證。
金兵南侵,宋室南遷之后,汝窯和其它各窯一樣均遭到同樣厄運,窯廢人亡,有些窯工也隨之南渡,使得這一精良瓷藝技術失傳。金元時期,對恢復汝青釉生產雖有所舉,然日趨衰落。到了明代已全部停止生產。曾在歷史上大放光彩的汝瓷,逐漸被其它產品所代替。
三、 重溫歷史文獻
既然汝窯的窯址已經找到,文獻考古還有必要嗎?有必要,這主要是古人與今人的審美觀點不同。古人認為“珍貴”的東西,今人看起來就不那幺漂亮。所以需要對當時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1、北宋徐兢在《奉使高麗圖經 》
文獻:
“汝州新窯器,越州古秘色,大抵相類”。
注釋:
徐兢:北宋人(1091—1153)。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宋朝使者徐兢一行訪問了高麗,徐后來著有《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但圖已佚失,惟文流傳。
評點:
這是汝窯研究中經常被引用的文獻。(1)陳萬里先生根據南宋人徐兢《奉使高麗圖經》中"汝州新窯器"一語和該書成于宣和五年這兩個線索,推斷汝窯燒制宮廷用瓷的時間在宋哲宗元祜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的20年間。(2)朱文立認為,徐兢所說的新窯器是指文廟窯址生產的和越窯相類似的獨特青釉瓷。朱文立對樣本進行比較,認為文廟汝官瓷的制作非常精細,而汝州新窯器則顯得粗糙。汝州新窯器比文廟天青色汝瓷晚。并且認為汝州文廟曾經兩度設置貢窯,第一次(宋哲宗元佑元年以前的二十年,1066年—1086年)生產制作非常精細的天青色汝瓷,第二次生產(宋徽宗大觀年年間,1107年——1110年)所謂的"汝州新窯器"。并且分析了為什幺會兩度設置貢窯。(3)我們認為,這些判斷均屬于推斷,有一定合理成分,但證據依然不足。在目前這種學術界認識還混亂的情況下,那些制作精細的天青色汝瓷都可能是汝官窯瓷器,也許還有新的窯址沒有被發(fā)現(xiàn)。陳萬里的20年說,朱文立的文廟汝官窯說和兩度貢窯說,以及清涼寺汝官窯說等等,僅僅是基于目前的考古研究得出的結論,還不完備,所以專家之間的說法就產生矛盾。
2、明呂震《宣德鼎彝譜》
文獻:
“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典雅者,寫圖進呈……計二十有九種”。
注釋:
呂震:明代宣德年間禮部尚書。
《宣德鼎彝譜》:共八卷。該書是明代宣德年間禮部尚書呂震等人奉旨編輯的一本書,當時是為呈圣上的,并不曾頒行于世,所以直到嘉靖年間,這一本書才得以在世面上流傳。
評點:
我們之所以把這本書提到前面來討論,主要是目前學術界在研究汝窯的時候,采用的樣本是故宮藏品和臺灣故宮藏品。如果藏品就不來自同一個年代,那幺研究肯定出現(xiàn)混亂。這本書揭示了幾個信息:(1)明代自永樂年間在北京重新建都,宮廷里的前代藏品應該都是從民間征集而來,所以藏品中的傳世哥窯在當時也不是傳世的,僅僅因為其藝術性而列入藏品。宣德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典雅者,總共只有29種。目前故宮博物館和臺灣故宮博物館的5大名窯瓷器,大部分應該是后來各代朝廷從民間征集而來。征集的標準也許就是宣德朝29種名窯中的那幾只哥窯的釉飾特征。因為僅僅憑釉飾征集,所以70件汝窯傳世品不來自同一個年代同一個窯口的情況,完全可以理解。(3)今天所謂的汝窯傳世品,完全有可能是清涼寺汝官窯、汝州城內文廟汝官窯、甚至還可能是其它未被發(fā)現(xiàn)的汝官窯的產品,爭論誰是真正的汝官窯,沒有意義。重點還應該從鑒賞出發(fā),搞清楚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什么是“上品”汝窯瓷器。
3、惠洪《石門文字禪》卷八“元學點茶乞詩”
文獻
政和官焙來何處,君后晴窗欣共煮。
銀瓶瑟瑟過風雨,漸覺羊腸挽聲度,
盞深扣之看浮乳,點茶三昧須饒汝,
鷓鴣斑中吸春露,缺文。
注釋
惠洪:北宋和尚(1071-1128),著名詩人和畫家。惠洪,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縣)人,俗姓喻。惠洪一生頗為坎坷曲折,十四歲父母雙亡,因失恃而到三峰寺作童僧。29歲后到南方各地參訪游學,主持過北禪寺(江西臨川)、清涼寺(南京)。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惠洪主持的清涼寺是南京清涼寺,不是河南寶豐清涼寺,不要認為惠洪在汝窯生產地生活過。
評點
這是傳世文獻中,有關汝瓷的最早記載和評價。陳萬里先生推斷汝窯燒制宮廷用瓷的時間在是1086年-1106年的20年間,而此時惠洪和尚年齡大約在15-35歲之間,對所謂的汝官窯應該很熟悉。這篇文獻揭示了幾個信息:(1)惠洪和尚的眼里,官窯、饒窯(景德鎮(zhèn)瓷器)、汝窯、鷓鴣斑茶盞,都應該屬于“上品”。(2)既然官窯、汝窯都是御窯,一個清涼寺和尚手里怎幺會有這種瓷器?推斷御窯瓷器專為朝廷燒制,不會流入民間的說法就存在疑點。這有兩個可能,第一是清涼寺汝官窯實際上是生產過貢瓷的民窯,第二是宋代官窯的產品實際上也在民間流通。并且第二種可能性較大。明清御窯廠制度不等于宋代的官窯制度。
4、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第九,高宗幸張府節(jié)次略
文獻
紹興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進御筵節(jié)次如后。
安民靖難功世太傅靜江、寧武、靖海軍節(jié)席使醴泉觀使清河郡王臣張俊進奉:
……
寶器:
御藥帶一條 玉池面帶一條 玉獅蠻樂仙帶一條 玉鶻兔帶三條
玉璧環(huán)二 玉素鐘子一 玉花高足種子一 玉枝梗瓜杯一
玉瓜杯一 玉東西杯一 玉香鼎二(蓋全) 玉盆兒一
玉椽頭碟兒一 玉古劍朗等十七件 玉圓臨安樣碟兒一
玉靶獨帶刀子二 玉并三靶刀子四 玉犀牛合替兒一
金器一千兩 珠子十二號共六萬九千五百九顆
珠子念珠一串一百九顆 馬價珠金相束帶一條 翠毛二百合
白玻璃圓盤子一 玻璃花瓶七 玻璃■四 馬瑙■大小共二十件
古器:
龍文鼎一 商彝二 高足商彝一 商父彝一 周盤一 周敦二
周舉一 有蓋獸耳周一
汝窯:
酒瓶一對 洗一 香爐一 香合一 香球一 盞四只
盂子二 出香一對 大奩一 小奩一
……
書畫:
有御寶十軸:
曹霸五花驄 馮瑾霽煙長景 易元古寫生花 黃居寶雀竹
吳道子天王 張萱唐后竹叢(“唐后”字疑誤) 邊鸞萱花山鷓
黃筌萱草山鷓 宗婦曹氏蓼岸 杜庭睦明皇斫膾
無寶有御書九軸:
趙昌躑躅鵪鶉 梅竹思躑躅母雞 杜霄撲蝶 巨然崗鎖翠峰
徐熙牡丹 易元吉寫生枇杷 董源夏山早行二軸
偽主李煜林泉渡水人物
無寶無御書二軸:
荊浩山水 吳元俞紫氣星
注釋:
周密:(1232年—1298年)
紹興21年:1151年
評點
這篇文獻揭示了幾個重要信息:(1)南宋第1位皇帝高宗的時候,汝窯已經成為珍品,在進奉品中與玉器、青銅器、書畫并列。并且,在進奉品中,沒有出現(xiàn)宋代的其它名窯瓷器,可見汝窯地位的不一般。(2)在16件汝窯瓷器中,香爐、香合、香球、出香等熏香用品共5件。
5、南宋葉寘的《坦齋筆衡》
文獻: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逐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窯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
注釋:
政和間:北宋1111-1117年
葉寘:南宋人,生卒年代不詳。
評點
這篇文獻揭示了幾個重要信息:(1)與河北唐、鄧、耀州窯,處州龍泉窯等青瓷相比,汝窯質量最佳;(2)汝窯是作為定窯的替代產品進入朝廷的。
6、南宋周輝《清波雜志》
文獻
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未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
注釋
周輝:宋欽宗靖康元年(1127年)出生。
《清波雜志》是一部較為著名的宋代筆記,書中記載了宋代的一些名人軼事;保留了不少宋人的佚文、佚詩和佚詞;記載了當時的一些典章制度、風俗、物產等。
評點
這段筆記揭示了幾個信息:(1)至少有一段時間,宮廷禁止自己燒造汝窯,而從民汝窯中挑選貢品。(2)民汝窯的瓷器必須經宮廷挑選以后,才允許在民間流通。(3)汝窯以瑪瑙未為釉。(4)在南宋時期,汝窯已經不可多得。
7、歐陽修《歸田集》
文獻
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飾為器。北宋汝窯頗仿佛之,當時設窯汝州, 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粉翠胎金潔,華胰光暗滋。旨彈聲戛玉,須插好花枝”。
注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該文是談及“汝窯花觚”時所寫。
評點
這段文獻揭示了幾個信息:(1)歐陽修是談及汝窯時順便提及柴窯,或者說,他是以汝窯為參考器的,對汝窯非常熟悉。(2)至少有一段時間,宮廷自己燒造汝窯,民汝窯停止燒造。(3)天青雨過時是汝窯的基本色調。
8、明曹昭《格古要論》
文獻
汝窯器出汝州,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脈滋潤,薄亦甚難得。
注釋
曹昭:明初人,生卒年代不詳。
《格古要論》:刊于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
評點
這段文獻揭示了(1)宋汝窯的特征,淡青色、蟹爪紋、胎質滋潤;(2)宋汝窯中的“上品”,無開片或者薄胎。(3)寫這段文獻的時候,明代的仿制還沒有開始。
9、明高濂《遵生八箋》
文獻
………汝窯,余嘗見之,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支釘。余藏一蒲蘆大壺,圓底光若僧首,圓處密排細小支釘數(shù)十,上如吹塤收起,嘴若筆帽,僅二寸,直槊向天,壺口徑四寸許,上加罩蓋,腹大徑尺,制亦奇矣。又見碟子大小數(shù)枚,圓淺甕腹、磬口、泑(釉)足、底有細釘,以官窯較之,質制滋潤。
注釋:
高濂 :明代文學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活于萬歷(1573-1620)年前后。曠世奇才,篤志養(yǎng)生,參訪隱士名醫(yī),積一生心血,編著出了《遵生八箋》。
《遵生八箋》:刊于公元1591年。
評點:
這段文獻揭示了幾個信息:(1)宋汝窯的特征,釉色卵白,釉質瑩厚如堆脂,釉質中的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支釘。有些大型器物,圓底光滑如和尚的腦袋,小支釘有數(shù)十個。小碟子,壁很淺并且呈現(xiàn)弧狀,釉飾滿足底,有細小支釘。汝窯的胎質比官窯更為滋潤。(2)這段文獻撰寫的時代為明晚期,在明代已經出現(xiàn)了仿汝窯,由這段文獻大致可以判斷出明代仿汝窯主要仿哪些特征。
10、清藍浦《景德鎮(zhèn)陶錄》
文獻
……汝窯,汝亦汴京所轄。宋以定州白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窯。土細潤如銅,體有厚薄,色近雨過天青,汁水瑩厚若堆脂。有銅骨無紋、銅骨魚子紋二種。《格古要論》云:汁中棕眼隱若蟹爪者尤優(yōu)。《輟耕錄》云:河北、唐、鄧、耀州悉效之,而汝窯為魁。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當時珍尚。唐氏《肆考》云:汝器土脈質制較官窯尤滋潤,薄者為貴。屑碼瑙為油,如哥而深,微似卵白,真所謂淡青色也。然無紋者尤好。
……同一青瓷也,而柴窯、汝窯云青,其青則近淺藍色;官窯、內窯、哥窯、東窯、湘窯等云青,其青則近淡墨色;龍泉章窯云青,其青色則近翠色;越窯、岳窯云青,則近縹色。古人說陶,但通稱貴色耳。
……汝窯瓷色,鎮(zhèn)廠所仿者,色青而淡,帶藍光,非近碧之粉青也,《肆考》謂汝窯瓷色如哥而深,則誤認青為近碧解矣。不如汝瓷所謂淡青色,實今之好月藍色。鎮(zhèn)廠葢內發(fā)真汝器所仿,俗亦呼為“雨過天青”。
注釋:
藍浦:清代景德鎮(zhèn)人,乾隆末年撰寫《景德鎮(zhèn)陶錄》
評點:
這段文獻揭示了幾個信息:(1)不同窯口的青色實際上是不同的,汝窯的青色,近淺藍色。(2)景德鎮(zhèn)官窯所仿汝窯,與汝窯的青色還有差別,屬于月藍色。(3)作者撰寫此文的年代是乾隆末年,這時候雍正、乾隆的仿汝窯均已經出現(xiàn),從文中大致可以判斷,雍正、乾隆的仿汝窯仿的是哪些特征。
11、趙汝珍《古董辨疑》
文獻
汝窯有厚薄兩種。土細潤如銅體,汁水瑩澤厚若堆脂,其釉色近于柴窯之雨過天青,以淡青為主,亦有豆青暇青及茶末等色。釉汁中有如櫻眼及蟹爪紋,及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者為真。真?zhèn)味嘁源吮妗H粨刃醒裕詿o紋者為佳。其未上釉者稱為銅骨,因其土中含有鐵質,故呈淡紅之色,頗似羊肝。因其釉厚多凝于器之上部,若膏脂之溶而不流,凝于中途,顯示蠟淚痕之堆積狀。釉汁不滿,露骨之處甚廣,此原非上釉之原意,乃當時竟以此種為美觀,頗為時尚,殊非正當之判斷也。宋時仿汝者有龍泉窯,其豆綠者與汝窯大致相同,往往易于相混,非細別之,真?zhèn)尾灰妆嬉病<慈晏ゴ侄钥罚埲獎t堅而細;汝釉薄而清,龍泉釉厚而混;汝無釉處呈羊肝色,龍泉則如瓦屑;汝釉上有光,透脫如料,龍泉無光,滋潤若玉;汝魚子、蟹爪均有,龍泉則絕無魚子紋者。二者相異之點大約如此,但亦有完全相同,絕不可辨者。此外雜窯中之唐邑窯、鄧州窯以及河北窯等完全以仿汝為主,佳者均可亂真。若必欲確定其真?zhèn)危私^不可能者也。
注釋:
趙汝珍東北人,系清末大理院少卿,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在北京西城區(qū)私利培育中學當校長。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古玩,但苦于沒有收藏資歷,也沒有專門的工具書,從那時起他就籌備今后寫成一部古玩專業(yè)的工具書。《古玩指南》大約寫了3年1942年成書。趙汝珍后又作《古董辨疑》全書分上下卷,共14章。
評點:
這段文獻揭示了幾個信息:(1)民國時期判斷真假汝窯的原則(2)民國時期各時代的仿汝窯已經出現(xiàn),怎樣從中識別真?zhèn)危闹杏性敿毜拿枋觥?/p>
四、 歷代汝釉瓷器
在談到汝窯瓷器時,實際上要涉及3部分瓷器,一是所謂的僅燒造了20年的汝官窯,二是宋其它時期民汝窯中生產的貢瓷,三是民汝窯為老百姓生產的民瓷,四是歷代仿官汝窯。情況還是非常復雜,鑒定難度比較大。
1、汝官窯
官汝窯分成三種,第一種是清涼寺汝官窯生產的汝官窯,第二種是汝州城內文廟汝官窯生產的,第三種是汝州城內文廟汝官窯生產的汝州新窯器。這三種官汝窯基本特征相同,但是略有差異。
制作水平和形制
清涼寺汝官窯與文廟汝官窯制作水平相近,器形規(guī)整、胎質精細。汝州新窯器質量略微差些。不過,三者形制全是宮廷用瓷的形制,與宋代其它名窯的形制有類似之處。
胎色
胎土比較細膩,呈灰白色,有如燃香遺留的灰燼,俗稱“香灰胎”。清涼寺汝官窯胎色為淺灰白色,汝官窯和汝州新窯器胎色比清涼寺偏白。
釉色
傳世品和出土文物中,大致有三種顏色:
卵青:與青色鴨蛋殼相似,淡淡的藍色,帶有粉質感,有些失透。也稱為月白色。開片輕淺,釉面很少見到棕眼。
粉青:藍中閃綠,釉層透亮。顏色比卵青深一些。開片紋路較深,往往有白色紋線。釉面棕眼比較多。
天青:“雨過天青”之類的淡藍色,不偏綠,釉面沒有光澤。
釉層厚度
汝窯釉層薄而且均勻,釉面光潔,釉色純正。
玉質感
以瑪瑙入釉,所以呈現(xiàn)玉石般的光澤。色澤隨不同的光照強度而發(fā)生變化,從早到晚觀察的顏色不相同。并且會閃現(xiàn)若隱若現(xiàn)的紅斑。
開片
蟹爪紋或疊加式的鱗片紋。所謂的蟹爪紋,就是紋線看上去呈現(xiàn)像蟹爪那樣的弓狀。所謂的疊加式的鱗片紋,就是紋線看上去像大小不同的云母片疊加在一起,有些專家也將這種開片形容成“蟬翼紋”,也就是象“知了”的翅膀那樣。
芝麻釘和粉紅釉線
官汝窯中,盤、碗等園器全是滿釉支燒,在器底可以看見細小如芝麻的支釘痕。支釘痕斷面呈現(xiàn)白色,支釘痕排列緊靠底足的外沿。瓶類等琢器,除了個別采用滿釉支燒外, 大多數(shù)采用墊燒,足端露胎無釉。胎與釉的結合部,迎光觀察,略微呈現(xiàn)很淡的粉紅色。
寥如晨星
寥如晨星主要指釉中的氣泡。汝官窯釉氣泡明朗如珠、大且稀疏,分布均勻。
2、民汝貢品
南宋周輝《清波雜志》中說:“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未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 。按照這種說法,汝窯是民窯生產,由朝廷挑選以后,可以在民間流通。宋葉寘的《坦齋筆衡》中說:“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逐命汝州造青窯器”。按照這種說法,朝廷專門命令汝州府燒造汝瓷。這兩種說法看起來矛盾,實際上并不矛盾,它們分別指不同時期的兩件不同的事情,有民窯中挑選的汝窯,也有官方專門燒制的汝窯。
從民窯中挑選汝窯精品以后,官府就要在這些貢品上做一些標記,例如“蔡”、“奉華”等,以免這些瓷器被燒制者偷偷賣掉。這些民汝精品應該是在汝官窯之外的時期燒制的,汝官窯時期生產的汝窯瓷器,因為全部供給朝廷,沒有必要做標記,更不會有些做標記,有些不做標記。
明呂震《宣德鼎彝譜》中說:“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典雅者,寫圖進呈……計二十有九種”。故宮等單位的所謂的傳世汝窯數(shù)量達到70余個,估計全部是民間征集,所以其中既包括汝官窯,也包括民汝貢品。
民汝貢品特征與汝官窯相同,有的質量比汝官窯還要好些。
3、民汝窯的民瓷
民汝窯的民瓷情況非常復雜,既有被官府挑剩下來的汝窯,也有專門為老百姓生產的汝窯,還有附近的臨汝窯一類的汝窯系產品。這里就不展開討論了。
4、明宣德仿汝窯
明朝仿汝窯僅僅宣德一朝。宣宗皇帝是具有深厚文化修養(yǎng)的人,仿制宋代名窯瓷器,主要是欣賞其瓷釉那種恬靜粳米的境界,這種欣賞意趣都將反映在仿制品中。
制作水平和形制
非常接近汝窯真品。器物與宋汝窯相似,只是略高些。
胎色
白色,胎體不夠堅硬,類似漿胎。露胎處的色調為明初胎體上普遍出現(xiàn)的火紅石色。這是一個比較容易區(qū)別的特征。胎體迎光透視,并沒有宋汝窯胎體那種粉紅色。
釉色
釉呈現(xiàn)灰藍色和天青色,與宋釉的天青色有所區(qū)別。在40倍顯微鏡下,天青色釉中分布著密集的藍色麻點,這是當時的工匠將微量的氧化鈷配入青釉中,以體現(xiàn)天青色的效果。
釉層厚度
釉層較為肥厚,均勻干凈,瑩潤光亮,不具有宋汝窯那種無光的效果。釉面隱顯宣德瓷器常見的橘皮棕眼。
開片
釉面開片,比較細碎、比較粗、比較明顯,紋線走向也較為僵直。有些瓷器的開片比較淺而且泛黃。
盤、碗等園器墊燒
盤、碗等園器墊燒,所以沒有宋汝窯足端無釉和支釘?shù)暮圹E。
5、清雍正、宣德仿汝窯
清代前期的仿汝窯以雍正、宣德兩朝為主,雍正器多見。主要模仿宋汝窯的釉飾,大多數(shù)書寫清代款識。
胎色
灰中泛紅褐色,與宋汝窯香灰胎色相近。修胎規(guī)整,這一點很值得鑒定時關注。胎與釉的交界處,有黑色的環(huán)線。露胎處泛灰黃色的火紅石色。
釉色
釉色呈現(xiàn)淡天藍色。在釉色上較容易與宋汝窯區(qū)別,宋汝窯釉面失透、無光,而雍正仿汝窯基本上釉面透亮,清澈晶瑩如新。有些仿汝窯釉面有一些橘皮棕眼。
開片
釉面開片,多數(shù)是魚子紋小碎片,也有大開片或者不開片的。紋路比較僵直。
堆花和印花
雍正仿汝窯還有堆花和印花裝飾的,這更加容易區(qū)別。
6、嘉慶、道光仿汝窯
清代中后期仿汝窯僅僅只有嘉慶、道光兩朝生產。
嘉慶仿汝窯不如雍正那么光潤,但是也不是宋汝窯那種無光釉。
道光仿汝窯釉面平整,但是不夠均勻干凈,有深淺顏色的變化。
7、 民國仿汝窯
邵蟄民《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中說:“景德鎮(zhèn)燒瓷固久,已著美矣。其于古窯各瓷亦皆有仿造者,如定窯、汝窯、東窯、龍泉、哥、章,均能仿制,形式、色澤無一不肖。”這說明民國時期確實出現(xiàn)過仿汝窯。
民國時期瓷器的整體特征是:(1)胎體細膩,具有現(xiàn)代瓷器胎體潔白的特征。(2)胎體硬度較高。(3)瓷胎結合不緊,并且常常伴有雜質。
民國仿汝窯的鑒定主要從胎體是否堅硬細膩和釉面是否勻凈這些方面去考察。
8、 現(xiàn)代仿汝窯
在失傳八百多年后的宋代汝窯,從本世紀五十年代又獲得了新生。建國后,遵照周恩來總理“恢復汝瓷”的指示,經過幾十年科技人員的奮力攻關,對汝窯遺址反復勘察。又經過多年試驗,終于使汝瓷重放異彩。如汝瓷天藍釉的試制成功,汝瓷豆綠釉隧道窯的一次燒成,汝瓷天青釉、卵青釉和月白釉的試驗,先后通過省和部級鑒定,在1986年還獲得了國家金杯獎。所恢復和仿制的產品,不僅造型類同,而且釉色相近,甚至有的產品幾乎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從而使汝窯的新發(fā)現(xiàn),不僅在陶瓷考古的學術領域取得成果,而且從“古為今用”的角度為瓷業(yè)的振興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
以上是現(xiàn)代仿汝窯的代表人物朱文立的朱氏汝瓷公司的宣傳資料。其實并不盡然,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朱氏汝瓷在市場上就可以買的,與宋汝窯相比,主要存在以下不同:
(1)宋汝窯胎體較薄、較輕,而現(xiàn)代仿品胎體較厚,較重。
(2)宋汝窯釉面棕眼較小,釉面顯得勻整,而現(xiàn)代仿品釉面棕眼較大,釉面欠勻整。
(3)宋汝窯是細小的芝麻釘,而現(xiàn)代仿品是豆粒狀的圓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