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青瓷之鄉— 龍泉大事記






[日期:2010-03-07] 來源:網絡  作者: [字體: ]

  乾元二年(759)

  分松陽縣龍泉鄉和遂昌縣部分地置龍泉縣,屬括州。

  五代

  貞明五年(919)

  龍泉金村、劉田(今屬小梅鎮)等地制瓷作坊已具有規模。

  北宋

  太平興國二年(977)

  建造華嚴塔(俗稱金沙塔)。

  太平興國七年(982)

  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兼理龍泉窯務。

  天禧二年(1018)

  建縣學(儒學)于縣東隅,學額二十。

  治平四年(1067)

  吳深、鮑康堯、季裒、吳克、鮑強五人同登進士,縣民建五桂亭(紹圣中更名籍桂堂)于縣東崇因寺左、大溪之涯,題名于亭。

  元豐四年(1081)

  縣令黃發,興學校,給諸生講課,入學者眾。

  元祐五年(1090)

  蘇東坡為龍泉靈溪之洲命名為留槎洲,并為留槎閣書榜。繼而陳舜俞題詩。時謂閣之雄偉,榜之遒勁,詩之警拔為三絕。

  元祐七年(1092)

  七至十二月,疏浚龍泉溪。處州各縣均仿效。于是晝夜行舟,不再有沉覆之危。

  宣和三年(1121)

  龍泉縣改名劍川縣。紹興元年(1131)復名龍泉縣。

  宣和中,因朝廷制樣需索,龍泉青瓷益加工巧。

  靖康元年(1126)

  知縣姚玨以鄭公垟堰為基礎,修筑蔣溪堰;新鑿云水渠。冬,興工,次年仲秋竣工。可灌溉畈田三十頃。

  南宋

  建炎四年(1130)

  五月下旬,潰兵楊京力擾龍泉,毀縣學,僅存大成殿。紹興二年(1132)秋,重建。

  紹興二年(1132)

  十一月,福建農民起義領袖范汝為余部范忠率起義軍攻克龍泉。

  慶元三年(1197)

  分龍泉縣南松源鄉及延慶鄉部分地置慶元縣。

  開禧三年(1207)

  歲旱,修蔣溪堰和云水渠。次年雖續旱,但李山畈受益于渠堰灌溉,水稻獲豐收。

  嘉定二年(1209)

  縣人何澹修纂《龍泉縣志》。

  端平三年(1236)

  太學士趙宗王晉 報請朝廷,準建笏洲書院,并祭祀朱晦庵。

  淳祐元年(1241)

  六月,昴山崩,聲聞數十里。

  寶祐三年(1255)

  是年至五年(1257),虎傷人一千六百多。

  咸淳十年(1274)

  十二月,元兵入浙,兵部尚書季可(龍泉人)奉命回故鄉募兵抗元。

  至元十三年(1276)

  十一月,元兵入龍泉,縣官降。

  至元十五年(1278)

  六月,梧桐川(今風鳴鄉)木岱村張三八集眾二萬起事。元行省遣宣慰使伊奇哩率兵鎮壓。

  青田起義軍季文龍部攻克龍泉,城郭兩千余戶毀于戰火。

  (后)至元六年(1340)

  六月,大雨,水漲入縣城,深丈余。

  十一月, 民饑,撥常平倉糧救濟。

  至正十一年(1351)

  十一月,雷雹雨雪,十二月雨黑黍。

  至正十二年(1352)

  閩農民起義定攻龍泉八都。浙江副元帥鎮處州石抹宜孫率兵星夜馳至龍泉,義軍退走。

  至正十三年(1353)

  旱,歉收。十二月大雨雪。次年大饑。

  至正十五年(1355)

  六月二十日,青田潘惟賢起義軍攻占龍泉,縣達魯花赤臺寶忽丁攜縣印潛逃。章溢集鄉兵圍縣城六日,起義軍棄城撤走。

  至正十七年(1357)

  七月,紅巾軍由浦城、松溪攻龍泉,元參軍胡深集鄉兵拒于湖山。

  九月,章溢撥私田一百五十畝,于八都玉峰山麓建龍淵義塾。

  至正十九年(1359)

  十一月,朱元璋部將胡大海攻克處州,龍泉縣歸之。

  明

  洪武二年(1369)

  御史中丞章溢卒,葬于龍泉八都橫溪橋頭。弘治十五年(1502)墓被盜,朝廷續葬。

  洪武三年(1370)

  慶元縣并入龍泉縣,設巡檢司于查田;十三年(1380)復置慶元縣,巡檢司撤。

  洪武十年(1377)

  正月十八日夜降黑雨,水色如墨汁。

  正統元年(1436)

  正統間,顧仕成在琉田(今大窯村)主青瓷窯。

  正統八年(1443)

  知縣李善捐俸銀購青磚,將城內數條卵石路基改為磚道。

  正統十三年(1448)

  十二月,葉希八率礦工起義軍,攻克龍泉縣城。

  正統十四年(1449)

  七月,礦工起義軍陶得二別部攻龍泉,至濟川橋,鄉兵關閉南北橋門,橋上義軍盡被害。

  成化元年(1465)

  林農廣制松香。年貢松香七十斤十五兩。造紙作坊遍布,年貢黃白紙五萬三千七百九十六張。

  成化八年(1472)

  八月二十三日未時,城鎮直街葉善增家起火,延燒二千余家及濟川橋。

  弘治三年(1490)

  龍泉饑荒,饑民破官倉取糧,為首者遭殺害。

  弘治六年(1493)

  昂山崩。

  正德四年(1509)

  春夏大饑,民采櫸樹皮舂磨作餅充饑,食之多死。

  正德八年(1513)

  七月二十二日,縣前店起火,延燒總鋪譙樓(縣衙前)、按察司、濟川橋及民居二千家。

  九月二十六日,崇因寺佛殿起火,毀寺房及五千斤重銅鐘一口。

  正德十一年(1516)

  葉溥出資刊行葉子奇《草木子》。

  嘉靖元年(1522)

  二至四月初旬不雨,溪井皆竭。五月十五至十九日大雨,平地水漫一丈五尺,人畜死傷無算,留槎洲民居漂蕩殆盡。

  嘉靖二年(1523)

  十月,修蔣溪堰

  冬,于城東建籍桂社學,次年秋建成。

  嘉靖三年(1524)

  知縣朱世忠捐俸置田二十畝,建仁山書院。

  嘉靖四年(1525)

  縣人葉溥、李溥合輯《龍泉縣志》。

  嘉靖三十二年(1553)

  大饑,縣人吳文煥賑米三百石濟饑民。

  嘉靖三十八年(1559)

  九月,戚繼光至處州府招募礦工、農民從軍,組建“戚家軍”,龍泉丁壯踴躍應募。縣民制“糖光餅”,歡送入伍士兵。

  嘉靖四十年(1561)

  閩廣義軍張璉部屬三千余突入龍泉,據城六日。

  隆慶元年(1567)

  七月,處州礦工數百人集龍泉瞿源起義。處州知府李學禮發兵鎮壓,礦工散走。

  萬歷二十六年(1598)

  知縣夏舜臣主修《龍泉縣志》。

  崇禎十四年(1641)

  政和縣張某與麻某聚眾千余人起事。冬至日黎明破龍泉。知縣劉明爽被縛。張、麻部據城一日夜,后撤走。

  清

  順治三年(1646)

  明督撫田仰、勛鎮方國安潰兵散竄城鄉大掠,民皆逃匿。

  順治四年(1647)

  原明處州府推官王廷簡(龍泉人)聯合龍泉柯進春抗清。清遣劉登瀛部鎮壓,進春死,廷簡被擒。

  十一月初,程煌聯合龍泉曹飛宇發動千余人起義,克龍泉城,達十天。處州參將陳元魁率部鎮壓,曹飛宇等退駐漈根安營扎寨。

  順治五年(1648)

  二月,龍泉柳國柱等起義,屯西鄉木岱口等處,陳元魁軍鎮壓。

  十月,朱匡明(青田人)、曹飛宇等屯龍(泉)遂(昌)邊境。與清兵戰,敗。次月,馮生舜等扎龍泉西山(木岱一帶),清兵進捕。

  順治六年(1649)

  六月,龍泉李魁選據山抗清,遭清兵圍困,被捕。

  順治八年(1651)

  疏浚龍泉溪。

  順治十二年(1655)

  胡世定、傅夢吁纂《龍泉縣志》。

  康熙十三年(1674)

  五月,靖南王耿精忠部將徐尚朝攻陷龍泉,搶掠后,縱火焚東前街。十五年八月,清總兵李榮、陳世凱蕩平徐尚朝部。

  康熙二十五年(1686)

  四月,大水,沖毀橋梁廬舍田禾無算。

  康熙四十四年(1705)

  是年前后,修蔣溪堰,疏云水渠。

  康熙四十八年(1709)

  閩起義軍彭子英、董天福攻龍泉,鄉兵對抗于道太,彭子英等退走遂昌。

  康熙五十三年(1714)

  夏大水,秋旱,次年大饑。

  雍正三年(1725)

  大饑。

  雍正五年(1727)

  縣常平倉添建倉廒二十五間,每間儲谷六百石,總合儲谷一萬五千石。

  雍正九年(1731)

  六月大水,夏大饑。

  雍正十年(1732)

  蟲災。縣民柯國榮于濟川橋施粥濟饑民。十一年,續饑,縣民湯云漢賑饑民半月。

  乾隆元年(1736)

  創立聚英講堂。

  乾隆十一年(1746)

  建育嬰堂。

  乾隆十三年(1748)

  鐵匠鄭義生在縣城東街開設劍鋪。

  乾隆二十六年(1761)

  建縣丞署于安仁鎮,至光緒十六年(1890)裁撤。

  云水渠被民侵占,堙塞,知縣蘇遇龍親自查勘得復,并督促浚通。

  乾隆二十七年(1762)

  重刊葉子奇《草木子》,有齊召南、蘇遇龍序。并聘縣學沈光厚重纂《龍泉縣志》。于留槎洲建立留槎書院,勘出百念丘荒田為學田,并將瀆田笏洲書院遺址地二畝五分供師食用。

  乾隆三十年(1765)

  建瀛亭于縣衙前長堤上,左右為荷池,池各廣七畝許,亭前為三思橋。同治元年改瀛亭為問心亭。

  乾隆三十二年(1767)

  在縣署東建金鰲書院。

  嘉慶十年(1805)

  龍泉巨富李鶴堂捐銀一萬四千兩,復建濟川橋。移橋址留槎洲下,歷時兩年竣工。

  嘉慶十一年(1806)

  四月,秀才湯瑾出資獨興留槎洲上。自此,洲之閣不再合于橋上。

  夏,大旱。

  嘉慶二十一年(1816)

  歲大荒。

  嘉慶二十五年(1820)

  小梅開設三和堂中藥店,并附設藥廠,制中成藥。

  道光元年(1821)

  夏至后歷四月不雨成旱災。縣城蔡云軒施粥濟饑民。

  道光三年(1823)

  龍泉李澄捐銀二千兩,重建普濟堂。

  道光十三年(1833)

  大旱,鄉民來城覓食,餓死道旁者不計其數。

  道光二十八年(1848)

  歲歉收。

  咸豐八年(1858)

  六月十五日,太平軍石鎮吉部克龍泉,至七月十五日全部離境去浦城。

  咸豐十一年(1861)

  十一月,福建總兵林文察率師駐龍泉。

  周老九、周六兒兄弟開設“萬字號”劍鋪。

  同治二年(1863)

  知縣祝鄉紳主持補刊乾隆二十七年《龍泉縣志》。

  同治三年(1864)

  設厘卡,開征厘金。宣統二年(1910)升為厘金總卡。

  同治七年(1868)

  重修蔣溪堰及云水渠。十月開工,次年五月竣工,用錢三千緡(每緡1000文銅錢)。用石三千丈,用夫數百人,綿亙十余里,灌溉四千畝次。

  同治十年(1871)

  三月,集資疏浚龍泉溪灘。

  光緒三年(1877)

  知縣顧國詔主修《龍泉縣志》,次年刊行。

  光緒十四年(1888)

  城鎮直街失火,全毀。

  光緒十八年(1892)

  建留槎精舍,招收諸生,知縣畢詒策親自講課。

  知縣畢詒策督建城鎮直街和東前街葫蘆門防火墻。

  光緒十九年(1893)

  重建育嬰堂,嚴禁溺女嬰。

  光緒二十一年(1895)

  基督教由德籍傳教士傳入龍泉。

  光緒二十八年(1902)

  古董商收購古瓷,大窯村青瓷古窯址被掘破壞。

  光緒三十年(1904)

  日商天野靜之等由上海來大窯村購出土青瓷。

  夏至(六月十七)大水,水滿城內與屋檐平,船可撐至清修寺邊。

  六月二十四日,龍泉始設代ban郵政分局(民信局)。

  八月二十五日,外國傳教士數人被處州雙龍會龍泉分部會眾驅逐,當夜乘船離境。

  光緒三十一年(1905)

  廢書院,興學堂,金鰲書院改為劍川學堂。其他書院、社學陸續改之。

  徐杰、李為蛟、周傳濂、李為麟,翁望甫、李有麟等考取官費留學日本。

  光緒三十四年(1908)

  創辦私立毓英初等小學堂,為縣第一所女子學堂。

  宣統二年(1910)

  福州南臺太和藥房老板(日商)行原始平至大窯村搜購古青瓷。嗣后,年必數次,連續十余年。

  宣統三年(1911)

  十一月廿五日,處州府城光復,成立處州軍政分府,龍泉縣屬之。

  設立縣勸學總董。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