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博物館,不少人會注意到宋代有一種帶冰裂紋的瓷器。無論瓶、盤、洗還是碗,青綠色或青灰色的釉面上,分布著長短、深淺不一的裂紋。它們乍看似乎是殘破了,但又分明被擺在精品展柜里。細細品味,裂紋像迸裂的冰片網羅著全器,自然延伸、交錯,與溫潤的青釉搭配和諧,相得益彰,給單色的器物平添了天然的裝飾,甚至能給人一種聽覺的美感,仿佛可以聽到玲瓏清脆的冰裂之聲。
這種冰裂紋,行話叫“開片”。它原本的確是一種釉面缺陷。瓷器的胎和釉成分不同,物理性能也不一樣。物質受熱膨脹,遇冷收縮。瓷胎比瓷釉的膨脹系數大,瓷器燒成冷卻的時候,收縮幅度大的胎體就會把玻璃質的釉層拉碎,釉面出現開片。但由于胎體本身完整,而且胎釉結合牢固,釉層即使開裂,也不會剝落或起翹,絲毫不影響使用。
帶開片的宋代瓷器,最典型的要屬官窯和哥窯的青瓷。官窯器瑩潤如脂的粉青、月白色釉面上,大片的裂紋扶疏伸展,如同雪地上的柳枝梅影般婆娑瀟灑。哥窯瓷的開片則細碎得多,被稱作“百圾碎”,更小的叫“魚子紋”。片紋有粗有細,粗的色深如鐵,細的似金黃色或叫鱔血色,大小片紋交織在一起,被古董行家美稱為“金絲鐵線”。官哥真品歷代都是收藏家珍愛的寶物,也是后代仿效的目標。
關于哥窯瓷的開片曾有一個故事。浙江龍泉縣,有章生一、章生二兩兄弟,弟兄倆各主一窯。生二妒忌哥哥的技藝,一次,在哥窯即將出窯的時候,從窯口澆進一瓢冷水,好端端的一窯瓷器釉子全部開裂了,可不成想,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美感,哥窯也因此入選宋代五大名窯。古代文獻都說,哥窯專燒開片瓷,弟窯也就是龍泉窯,燒的是無開片的龍泉青瓷??墒钱敶盘沾裳芯空甙l現,宋代文獻里只字沒有哥窯和弟窯的記載,這個故事是從元到明逐漸編出來的。故事雖然荒誕,倒也點出了瓷器驟冷開裂這個技術上的關鍵問題。專家們在龍泉縣境內進行了大面積的窯址調查和發掘,并未找到專燒哥釉瓷的哥窯,卻一致認為:帶開片的哥釉瓷就是龍泉窯部分窯場的一種產品。它的開片技術,受的是同處浙江的南宋官窯的影響。
把原本是缺陷的開片變成瓷器表面自然天成的裝飾,說明工匠們已經掌握了開片的規律,可以人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這只有制瓷工藝達到高峰的宋代才能做到。這種裝飾方法的出現,與宋代的文化風尚和審美情趣極其和諧。讀讀宋詞:抑揚頓挫的節奏,細膩婉約的情調;看看宋畫:出神入化的筆墨,歸隱田園的意境;聽聽宋歌:憑欄懷古的低吟,嘈嘈切切的琴音……高雅得幾入巔峰的宋代文化,充滿了理性的灑脫與人工的自然,難怪連日常器用都印上了鮮明的文人氣息。宋代文化造就了官哥瓷器獨特的審美價值,把青瓷的美,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