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泉青瓷是青瓷工藝的歷史高峰 我國燒造青瓷的歷史十分久遠,浙江地區燒造青瓷的歷史遺跡可以追溯到戰國、春秋,從原始青瓷到龍泉青瓷經歷了將近兩千年的歲月,傳統之悠久罕有倫比,歷代燒制青瓷的匠師也都十分重視發揮青瓷釉色與質地之美,晉人形容甌窯青瓷為“縹瓷”,唐人稱越窯釉質“如玉似冰”,釉色為“千峰翠色”、“秘色”。但是成為青瓷釉色與質地之美的楠峰的則宋代窯工創造的龍泉青瓷,它是巧的人工制造的青玉,宋代龍泉青瓷每一個碎片,至今仍令我們為它的美感所傾倒。窯鄉窯也燒龍泉風格的青瓷。元代時,燒造龍泉窯風格的青瓷窯場的范圍進一步擴大。
龍泉青瓷的燒造工藝
為了對龍泉青瓷的燒造工藝進行科學的總結,1959年,中央輕工業部和浙江省輕工業廳邀請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中央輕工業部硅酸鹽研究所、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美術學院以及龍泉瓷廠等單位對歷代龍泉青瓷的原料、燒制工藝、呈色機理、造型裝飾作了專題研究,他們收集了五代至明各歷史時期中較有代表性的青瓷標本,作了細致的觀察和分析研究。他們研究了龍泉地區的原料,胎釉的化學組成,釉層厚度,燒成溫度,氣氛性質以及顯微結構等等因素對釉色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結果可大致歸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