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資深收藏家、瓷器書畫評論家劉靖華教授
虎年歲末,記者聞知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攜手京城清三代官窯瓷器資深收藏世家的一個大動作:2011年1月15日將在北京千禧大酒店重槌開啟2011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巔峰之拍——“2011古韻華風清三代官窯瓷器專場拍賣會”。此次拍賣的88件精品將為海內外高端收藏界精英、商界精英及其他實力派收藏愛好者傾情奉獻一場高端盛筵,同時,也讓人們從清三代官窯瓷器中再次鑒賞、領略到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為此,記者近日專門走訪了資深收藏家、瓷器書畫評論家劉靖華教授。
炙手可熱的清三代瓷器
何謂“清三代”瓷器?劉靖華教授介紹說,是指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提起這三位皇帝,康熙仁厚大度,雍正嚴謹精細,乾隆倜儻灑脫。有趣的是,三位皇帝的性格差異不但表現在各自鮮明的執政風格中,還影響到了官窯瓷器的制作。那些制作精美、品種豐富的清三代官窯瓷器或古拙、或雅致、或華貴,既一脈相承又風格迥異。
近年來,清三代瓷器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上最熱門的受追捧對象,常常出現在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價屢創新高。2002年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上,一只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以4000多萬港元成交,創當時清代瓷器拍賣最高價;2005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一件清朝乾隆皇帝御制的“乾隆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最終以1.1548億港元成交,創全球清代瓷器最高拍賣價。2010年中國藝術品落槌的新紀錄此起彼伏:10月7日,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最終被香港收藏家張永珍以2.5266億港元收入囊中,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世界紀錄也由此改寫,此為收藏家們定義的“香港價格”。但更讓人驚駭的是,11月12日,在英國倫敦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一件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被一名中國收藏家以4300萬英鎊(含傭金折合人民幣共約5.5億元)的價格成交,成為迄今“清三代”瓷器拍出的最貴藝術品,收藏家們稱之謂“倫敦價格”。劉靖華笑稱,現在,人們正期待2011年伊始的中嘉國拍清三代官窯瓷器專場拍賣會再拍出一個更創記錄的“北京價格”。
清三代瓷器緣何受寵
清三代瓷器緣何受寵藏界呢?劉靖華回答說,中國制瓷業經過漫長發展后,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達到歷史頂點,無論質量、數量都為前代不可比擬,當時的官窯瓷器代表了當時中國瓷器的最高水平。可以毫不夸張地講,清三代是中國瓷器的黃金時代。在目前的藝術品拍賣市場,藏家對清三代瓷器的關注與日俱增,原因有五:首先,到了清代康乾時期,中國瓷器經過1500多年的歷史演變,無論是工藝還是美術,都達到了一種登峰造極的地步;其次,比之高古、中古文明板塊,清代文化作為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離我們今天最近的,這使它較容易獲得人們的親近感和認同感。第三,是稀有。封建社會等級森嚴,作為至高無上的一國之君,他喜好的東西或是所用之物,都是百里挑一或是獨一無二的,況且這些物品經歷了改朝換代、戰爭和政治運動,流傳至今相當不易,堪屬鳳毛麟角;第四,是精湛。由于皇帝的獨裁和權威,各地官吏都會將最好的東西拿來進貢。第五,清三代瓷器具有流通性好、保值增值功能。最典型的是2004年蘇富比秋拍一件清雍正“青花釉里紅海水云龍紋天球瓶”以無底價起拍,結果各路買家互不相讓志在必得,最終以1518.24萬港元拍出,而此瓶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嘉德拍賣成交價僅為440萬元,由此大大提升了清三代瓷器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價值。
清三代瓷器品種主要有斗彩、五彩、素三彩,這些瓷器燒制水準都很高。康熙年間又出現了琺瑯彩、粉彩和釉下三彩等新品種,天藍、祭藍、冬青等單色釉瓷器也是有增無減。清三代瓷器器型最為豐富,既有仿古又有創新,各式裝飾性瓷器較元、明兩代大為增加。康熙時有觀音瓶、棒槌瓶等;雍正時,有牛頭尊、四聯瓶、燈籠瓶、如意耳尊等;乾隆時出現了各類精巧小器,如鼻煙壺、鳥食罐、仿象牙等。清三代瓷器的紋飾、內容、手法多種多樣,且各朝各有特點。康熙朝的紋飾以山水花鳥、人物故事、長篇銘文等為特色;雍正朝的紋飾偏重圖案化,盛行繪桃果、牡丹、玉蘭、云龍等,畫人物漁耕樵讀以男為多,琴棋書畫以女為多,紋飾線條纖細柔和;乾隆朝紋飾內容最為繁雜,但均以吉祥如意為主題,紋飾必有寓意,如百祿、百福、百子、福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