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發明了瓷器,比歐洲早兩千多年。17世紀,中國瓷器開始大量出口歐洲,引起了歐洲各國的仿制熱潮。
這是一個可悲的現象,不少人提起英國威基伍德瓷器時,不停地贊美,并以購買、使用之為時尚。但殊不知,英國瓷器的制作比中國晚了兩千年,而且英國瓷器的發端、發展,完全跟隨著中國瓷器的腳步。
四百年之前,中國瓷器等藝術品影響了歐洲,帶動了整個歐洲的瓷業生產。中國瓷器影響歐洲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先是傳播到中東,然后,隨著阿拉伯人的擴張,把中國瓷器帶到了歐洲,如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受中國瓷器的啟發,意大利發展了自己的錫釉陶器。隨后,意大利的制陶技術影響到法國,法國影響到荷蘭與英國??梢?,英國受中國瓷器影響較晚。
17世紀上半葉,英國人約翰·德威特發明了炻器(介于瓷與陶之間的器物)。但許多資料介紹,中世紀末,德意志萊茵河畔曾燒制炻器,之后,德國與荷蘭的陶工到達英國,把技術也帶去了,影響了當地的炻器生產。炻器的燒造過程不同于一般的陶瓷:爐溫在1200度,把食鹽撒在器物上,食鹽中的鈉分子變成硅酸蘇打,再與器物中的氧化鋁化合,形成玻璃質的釉覆蓋器物表面,多呈棕色、黃褐色或灰藍色。之后英國發展了錫釉陶生產,這是受荷蘭代爾夫特窯的影響,而代爾夫特窯的瓷器生產是模仿中國青花瓷,可見英國的錫釉陶生產源頭又來自中國瓷器的影響。
不過,盡管英國各類陶瓷生產都受益于中國瓷器,但威基伍德、德威特等人力圖擺脫中國的影響,研制自己的產品。德威特在1672年4月向國王查爾斯二世提出辭呈,辭呈上說:“英國的陶瓷器,無法與聞名世界的中國瓷器、帕提亞(波斯)陶器,以至一般稱為科隆陶器的炻器相比……”此信看上去反映了這個藝術家的失望,其實委婉表達了他的雄心。事實上,他流露的失望,正是歐洲許多國家所擔心的,因為中國瓷器等藝術品長時間出口歐洲,歐洲各國因銀子大量流失,而十分恐慌,許多國家不約而同地在研究中國瓷器生產的秘密,德威特、威基伍德等人就是這樣,最終經過刻苦努力,生產出自己的產品。那些最初的產品都帶有中國青花瓷的特征,即白地藍花的圖案、中國風情的題材等。其中,比較知名的是一種柳葉圖案,大量生產,當時英國幾乎家家戶戶都用這類瓷盆,而且英國人還假想中國人的愛情故事都發生在這類背景下的,以致這類圖案反復出現在瓷器的裝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