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域制陶的歷史久矣,至晚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已開始使用自己燒制的陶器生活了。這樣的結論佐證是因為唐山地域有許多這個時代的遺址:遷安安新莊、八里橋、遷西西寨、市區大城山、玉田東西蒙各莊……并在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土窯和大批陶器、陶片。
這一時期的陶器是以本地的粘土為原料,直接燒制的,學術上稱這種陶為夾砂紅褐陶。器物表面多為劃紋,這種后來稱為刻瓷的工藝,當初也許只是為了一種單純的衫功能——重物的防滑。但現在我們是作為一種藝術表達欣賞的。今年的初春,我曾親臨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我驚異地發現,在那里,如今已是耕作了數千年的耕地里,發現古代的陶片并不是一件難事。那些陶片磚紅色,粗糙,砂性,厚重,有劃紋。
而新石器時代后期,繼紅陶之后,黑陶、白陶的制作,則不僅是一種繼承,完全可視為工藝的一次革命。
那些黑陶、白陶,不僅造型精巧,而且器物表面堅硬,有光澤。顯然,它的陶土雖然也應是就地取材,但卻有了明顯的選擇性,質地堅密,表面潤滑,應該是遠古時期河流沉積的細泥,特別是被稱作“蛋殼陶”的黑陶,一定是經過高溫燒制、滲碳等多道工序完成的磨光,胎壁只有0.07至0.2厘米。這些被譽為紅山文化的器物,胎壁薄的今天的工藝也難以再現。它們以唐山地域古遺址文物的身份,陳列在博物館中,多少次令當代的陶藝家們也唏噓不已。而實現這樣的摸索、改進、傳承的飛躍,我們的先人僅用了兩三千年的時間。
至今也有許多人認為,從精美的黑陶到瓷的誕生,實在是指日可待的,至少不會用太長時間的等待。而歷史有時就象在開著一個玩笑,它似乎沒有道理地讓智慧的先民們在自己輝煌的成就面前停頓了,而且一等就是上千年。
唐山地域的北寺、東莊店、西峪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遺址,陶器多采用泥盤筑法制作,雖開始輪制,器物也多是生活用具,但從出土的遺物看,制作厚重、粗笨,除器型規整,并沒有超越新石器時代紅陶,更不用說望其項背的黑陶制品了。
無論從那個角度說,黑陶都是唐山地域陶瓷歷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藝術的高峰。(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