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國陶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輝煌的時代。 江南一帶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條件和以外貿易的發展,已形成商業繁榮、人口密集的城市。臨安(今杭州),是當時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費城市。還有明州(今寧波)、越州(今紹興)、溫州、婺州(今金年)、處州(今龍泉)等地,這些市鎮,歷史悠久,瓷業甚為發達,既是瓷器生產中心,又是瓷器消費市場和銷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窯瓷、龍泉青瓷已久負盛名,各樹一幟。 “靖康之難”,標志著北宋五朝的滅亡。中原地區諸名窯被毀。宋高宗趙構避逃東南,定都臨安,建立了南宋朝廷。在杭州鳳凰山設立修內司官窯,并在烏龜山八卦田郊壇下附近另建新官窯。
內窯和新官窯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燒造官庭和達官貴人需要的青瓷。這是北宋汴京官窯的繼續,歷史上稱為南宋官窯。 據南宋人葉寊的《坦齋筆衡》一書中記載說:“政和間(北宋1111-1117年),就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故宗遺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制,釉色瑩沏,為世所珍,后郊壇下別立新窯,與舊窯大不侔矣”。此段文獻資料是迄今發現的關于南宋官窯歷史的最早文字記載,后人研究都多以此為考證。文獻說明,北宋時期已燒制官窯。南宋官窯繼承了北宋官窯的技術和制作方法。文獻把南宋官窯劃分為“修內司”和“郊壇下”,前者名“內窯”,后者系“別立新窯”,并明確指出“新窯與舊窯大不侔矣”。 據浙江省文管會1956年所發掘出來的一座南宋烏龜山窯址已確認了郊壇下官窯的存在。但文獻所指的"修內司"官窯窯址迄今尚未得到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