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始于晉代,北宋時初具規模,宋元之際進入鼎盛時期,制瓷規模空前絕后,技藝登峰造極,龍泉因此成為全國著名的瓷業中心,至清代逐漸衰落。建國后,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恢復生產,龍泉青瓷重振雄風,再度輝煌。龍泉青瓷傳統有“哥窯”與“弟窯”。哥窯與著名的官、汝、定、鈞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其產品“胎薄如紙,釉厚如五,釉面布滿紋片,紫口鐵足,胎色灰黑,古雅端莊”;弟窯胎白釉青,以粉青、梅子青為最,豆青次之,清麗淳厚。龍泉青瓷歷代行銷全國各地及供宮廷御用,并從宋代起遠銷亞、非、歐三大洲。現代龍泉青瓷繼承了古代產品特色,并有所突破和發展,歷年來在各類全國性評比中奪魁,其精品被譽為“國寶”,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紫光閣、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所陳列和收藏。1998年10月13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中國陶瓷——龍泉窯瓷器》特種郵票,一套四枚。龍泉青瓷制瓷業十分興旺,產品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龍泉瓷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種種獨特的習俗。
拜祖師爺 在龍泉,哥窯弟窯的創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后人尊為窯業祖師爺。過去在燒瓷的龍窯、鯉魚窯的窯頭,都張貼有“師父榜”。師父榜除祀師神位外,并附祀山神、土地、搬水童子、運水郎君。每逢農歷初二、十六兩日,瓷匠必須置辦酒肉、茶飯、點香燭在窯頭師父榜前祭祀,磕頭膜拜,然后分食祭品,俗稱“過日”。
擇基建窯 建窯首先請風水先生擇定吉地和黃道吉日才能開工建窯。開工時,要在窯地設祭禮神,以求燒出好瓷器。建窯日嚴禁兒童、孕婦人窯地,也不許有人挑糞桶從窯地前經過,以防觸犯神靈,降禍于窯。
祭窯 農歷七月十八日為祭窯日,俗傳這一天是哥窯祖師章生一“窯變瓷器”制成的日期。屆時窯匠要沫浴齋戒,在祖師爺的香案上放置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在窯頭師父榜前設祭,點香燭跪拜,祈求祖師保佑燒出優美瓷器。窯場用膳 窯工在窯場用膳不能說話,用膳時碗筷不能碰響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
入窯 入窯要擇三、六、九的日期,并要祭祀祖師、山神、土地。在人窯的整個過程中要講吉祥語,要嚴禁穢物經過,防止穢氣入窯,影響燒窯。
做窯福 在龍泉不管是建瓷窯、瓦窯、炭窯時,在窯旁都要立“窯公”。開窯點火必先祭祀“窯公”,并備酒肴請師傅,即做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