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文中“CHINA”(瓷器)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代名詞,可想而知中國的陶瓷文化在世人眼中占據了何等獨特而至尊的地位。古代陶瓷是隨著社會前進而不斷發展的工藝美術,從古至今產生了無數的絕世精品,而瓷中之母當數青瓷。
我國青瓷燒制技術源遠流長,浙江是我國青瓷的發源地。自商周時期原始青瓷到東漢以來的成熟青瓷,晉代的“縹瓷”,唐越窯的“秘色瓷”,直到龍泉青瓷已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從早期青瓷的青黃、淡黃到后來的純青等色,濃艷淺淡,但都無不以青為尚。青瓷有“雨過天青”之雅,有阿拉伯人稱“海洋綠”之幽,更有“類玉”、“類冰”之青質,兼得蒼天、青山、綠水、碧玉之萬般靈秀。龍泉窯青瓷就是諸多青瓷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龍泉青瓷是我國制瓷史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個窯系,窯址在今浙江西南部山區。龍泉青瓷肇始于三國,興起于北宋,在南宋到元達到鼎盛,明代中晚期后開始衰落,其生產歷史長達1600多年。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是最著名的顏色釉瓷器品種。施釉往往多次,釉較厚,玻璃光感很強。龍泉窯的白胎青瓷,胎質細膩致密,白中泛青。釉層柔和無開片,足底露胎處呈赭紅色,俗稱“朱砂底”。馳名中外的龍泉窯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質晶瑩的青玉,其色調可與翡翠媲美,達中國古代青色最佳的境界。按照葉英挺的理論,龍泉青瓷的歷史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
龍泉青瓷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
五代到北宋早期
龍泉境內山嶺連綿,森林茂密,瓷石等礦藏資源極為豐富,又是甌江的重要發源地,所以不僅為制瓷手工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資源,而且還為產品的銷售提供了水路運輸便利,自然條件十分優越。
三國兩晉時期,當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優越的自然條件,吸取越窯和甌窯的制瓷技術與經驗,開始燒制青瓷。這一時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窯業規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吳越國的統治者為了俯首稱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計其數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如此龐大的生產數量致使越州窯場無力承擔,于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龍泉窯便以擔負這樣一個“和平”的貢器使命換來了它本身發展的契機。當時,龍泉窯業初具規模,燒制青瓷技術已有相當水平。加上越窯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一批優秀的瓷匠陸續在龍泉安家落戶,龍泉窯產品的質量得以迅速提高。
這一時期的龍泉窯器皆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為灰白色,少數灰黑色。胎壁薄而堅硬,質地堅實、細密。雖然龍泉的地理位置偏僻,但境內有甌江流經其間,載重貨船可以從龍泉縣城沿江而下直達溫州港,水上交通的開發,使龍泉窯系綿延數百公里,甚至影響到閩北的窯口,在這范圍內生產的瓷器都是龍泉窯的風格。龍泉窯的制瓷作坊大多數建造在河流或溪溝兩旁的山麓上。窯匠們在山的緩坡上建龍窯,窯旁小塊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窯和作坊連在一起,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樹木,附近有瓷石礦,生產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與河流,既可為作坊提供工業用水,又可通過船筏等水上運輸工具將產品運往銷售地。
從五代到北宋中期,龍泉一躍成為江南第一名窯。那些被無數人所吟詠贊嘆的“秘色瓷”,也正是龍泉青瓷演繹它美侖美奐傳奇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