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隋唐時期:
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一個巨大的民窯體系,傳播廣泛,影響深遠,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其中心窯場位于今河北省南部的磁縣、峰峰境內。據考古調查,以觀臺窯為中心的漳河流域和以彭城窯為中心的雀陽河流域至今已發現有觀臺、冶子、艾口、申家莊、北賈璧、彭城、臨水、富田等17處古窯址。唐《元和郡縣志》載:“隋開皇十年……置磁州,以縣西九十里有磁山,出磁石,因取為名。”可見這里制瓷歷史久遠,瓷土蘊藏豐富。
磁州窯的燒造歷史源于北朝。窯址調查表明,磁縣的賈璧窯、峰峰的臨水窯自北朝就開始生產瓷器,創立了北方最早的青瓷窯場,是磁州窯的開端。賈璧窯末見文獻記載,近人著作申認為是北朝時期的青瓷窯址。1959年古陶瓷學家馮先銘先生前往賈璧村調查,定為隋代。賈璧窯青瓷產品有碗、缽、壺、罐、硯、高足盤等。青瓷胎色青灰,釉色呈青褐或青綠色,器型碩大,胎體厚重,器內有明顯支燒痕。瓷質分粗、細兩種:粗瓷胎色青灰,顆粒較粗,多有黑色斑點,釉呈青褐色,外壁施半釉,有流釉現象;細瓷胎色灰白,胎質細膩,瓷化良好,釉色青綠透明,器外壁辦施半釉,輪廓清晰,制作規矩。用木柴作燃料,燒成溫度在1200C左右。
臨水窯青瓷產品有:缽、碗、高足杯、矮足盤和高足盤。胎質細膩,釉色青黃。最突出的特點是半數以上器物口郎施用化妝土,施化妝土部分釉色黃白。柴燒,燒成溫度在1170~l200度之間。磁縣北齊武平六年 (公元576年)的高潤墓曾出土龍柄雞首壺、覆蓮罐、燭臺和罐、碗等青瓷,其中兩件口部施用化妝土的青瓷碗,其型制、胎質、釉色均與臨水窯出土的碗相同,應為該窯產品,據此臨水窯的燒造年代可定到北齊時期。
磁縣境內北朝墓葬中還出土有早期青瓷,如東魏堯趙氏墓出土的7件醬褐釉瓷器,東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碗、雙耳瓶、細頸瓶、四系罐等,這些青瓷很可能與早期磁州窯有關。日本學者上田恭輔曾提出磁州窯始于晉,探尋更早的磁州窯窯場則有待于迸一步的考古發現。
唐代,中國瓷器生產呈現出“南青北白”的分布格局,北方以燒造白瓷為主。古陶瓷學家葉磷趾先生在他的《古今中外陶瓷匯編》中指出:“磁州窯晉代已有出產,唐時曾有優良之品,至宋始著名。”1975年,臨水窯出土了唐代白瓷缽和碗,碗為卷唇,有的為玉璧底,有的為圈足外撇,器內有三五個艾釘痕。這些磁州窯白瓷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在較粗的灰白瓷胎上施一層細白的化妝土,再罩透明釉燒成,被稱為化妝白瓷”。白化妝土是一種高鋁礬土,俗稱“堿土”,含鐵量很低,在0.14%呢一0.5%擾之間,白度高,耐高溫,不易熔融,與胎釉結合緊密,形成穩定的中間層。“化妝白瓷”的產生為宋金元時期磁州窯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的運用創造了條件。唐代磁州窯除燒白瓷外,還和當時北方其他民窯一樣兼燒黑瓷、青瓷和低溫三彩等,品類多而不單一。
宋金元時期:
在磁州窯一千多年的燒造歷史中,宋金元是其繁榮期,金代達到鼎盛。《中國陶瓷史》指出:“磁州窯中觀臺窯最具代表性,其產品的品系、種類可以說集本系諸窯的大成。“觀臺窯位于太行山東麓,漳河東岸,為磁州窯中心窯場之一。它興起于五代宋初,歷宋、金、元三代,元末明初逐漸衰落。這里不僅蘊藏著豐富的磁土、燃料,而且地理位置優越,水源充足,運輸方便,有著得天獨厚的制瓷條件。新申國成立后,觀臺窯遺址經過1958年、1960一1962年、1987年三次考古發掘。特別是 1987年3一7月,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河北省文研所和邯鄲市文保所聯合對觀臺窯進行的第三次考古發掘,歷時4個月,共開探方、探溝12個,總面積480平方米,發現9座瓷窯、作坊及碾槽等重要遺跡,出土各種完整或可復原的瓷器2千多件,瓷片數十萬片。卉挖探方分布在5個地點,基本覆蓋了觀臺窯各個時期的地層。此次發掘地層清楚,出土豐富,根據地層關系、出土紀年物及帶年號銅錢,并與其他考古材料廣泛排比,將觀臺窯遺存分為四期七段,基本廓清了觀臺窯在宋、金、元時期的發展脈絡,為宋金元磁州窯器物斷代及進一步綜合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