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8日,北京奧運開幕的前夕,全世界的目光聚焦華夏之都。崇文門,新落成的中華民族藝術珍品博物館隆重揭幕,流光溢彩,爭奇斗艷,眾多璀璨華麗的展品之間,一件樸實無華的夾砂紅陶罐格外引人注目。這是中華民族最早的藝術珍品,經碳14測定,距今17000年歷史,屬舊石器時代;它出土于江西萬年仙人洞,用24塊出土夾砂紅陶片修復,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原始陶器,被譽為“天下第一陶”。
發現“天下第一陶”
仙人洞,位于萬年縣大源鎮,大源河屬樂安河水系。1962年、1964年,江西省文物考古隊和省博物館考古隊先后3次對仙人洞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打制石器、骨、蚌器、陶片和動物骨骼、火堆等文化遺物。
仙人洞的堆積為上下層,文化內涵有較大的差別,上層距今1400 年-9000年,下層大約距今2000年-15000年。但不久以后席卷全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使這處重要古人類遺址研究整整推后了30年。
1993年10月,經國務院和國家文物局批準,以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為中方領隊,美國文化財產委員會、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考古學家馬尼士博士為美方領隊,由北京大學考古系、江西省考古研究所、萬年縣博物館和美國安德沃考古研究基金會聯合組成的中美農業考古隊,開始了對仙人洞和距仙人洞800米的吊桶環等地的重點取樣和發掘。
仙人洞下層堆積層共出土388塊陶片,都是質地粗糙的夾砂紅陶,陶色不純,內壁凹凸不平,原始性尤為明顯,僅復原一件夾砂紅陶罐。這些原始陶片的陶胎多用泥塊分片貼拍,有的底部采用泥條盤筑法成型,器型主要是直口筒腹圓底罐形器,外表絕大多數飾繩紋。上層堆積層出土的陶器變化較大,以夾砂紅陶為主,還有夾蚌紅陶、泥質紅陶、細砂和泥質的灰陶。器型除罐外,出現了豆、壺等。
前后5次的考古發掘和經碳14的測定,一個人類如何由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完整文化演進地層,橫空出世,距今17000 年前的人類早期的原始陶瓷和距今13000年前人類最早培育的水稻硅石,成為石破天驚的兩項重大考古發現。
仙人洞曾屬景德鎮市樂平
498年前,仙人洞屬樂平縣境內。樂平自東漢光和元年設縣以來,南與余干相鄰,公元1512年(明正德七年),明王朝劃出樂平縣境南部新進鄉全部和豐樂鄉大部共七個都,與余干、鄱陽、貴溪劃
出的部分地區并在一起,設置萬年縣。仙人洞的發掘,始于1962年,后中斷30年,1993年、1995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對仙人洞發掘的同時,來到景德鎮市樂平洪巖洞,也發現了古人類燒制的原始軟
陶片。早在上世紀60年代,與仙人洞緊密相鄰的樂平禮林,就發現了與“天下第一陶”同樣的夾砂紅陶片,在樂平高岸嶺也曾出土新石器時期的黑釉杯,浮梁縣的王港、江村一帶,也曾經發現了人類早期燒制的印紋陶片。原始社會并沒有政區的概念,文化的發展文明的形成主要依據資源氣候等環境因素,后來歷代統治者為了便于管理,多次改變政區范圍。研究歷史文化現象應當沿著歷史的脈絡進行,不能局限于現今政區范圍。正如婺源雖已劃入江西,但婺源從語系、戲曲、建筑和社會風俗諸方面仍屬于徽州文化;仙人洞出土原始陶片應該屬于景德鎮陶瓷文化起源和形成研究的范疇。
陶,是人類運用火改變物質形態的最重要的發現,成為人類舉起的第一支文明的火炬。 “天下第一陶”和遺存在贛東北丘陵昌江流域、樂安河流域的珍貴陶片,它揭示了贛鄱大地孕育的景德鎮陶瓷文化的源頭,它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了運用現代考古發現和科學技術,歷史地、完整地、準確地研究認識和詮釋景德鎮陶瓷文化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