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起陶瓷文明之火
認識景德鎮陶瓷文化,是一個歷史的進程。古人將用土燒制的瓦器都稱之為陶,廣義的“陶”的內涵包括陶和瓷,隨著瓷業生產的發展,人們才明確了陶與瓷的區分。長期以來,人們對景德鎮陶瓷最早歷史的認識,只來自《浮梁縣志》 (乾隆版)記載: “新平冶陶,始于漢世”, 《南窯筆記》記載:“新平之景德鎮,在昌江之南,其冶陶始于季漢”,藍浦的《景德鎮陶錄》:“景德鎮水土宜陶,陳以來土人都業此”,而從現代考古的成果來看,這些歷史著作中記載的“陶”均己為“瓷”了。從《中國陶瓷史》的記述以及中國陶瓷考古界的認識來看,持景德鎮制瓷史發源于五代者占大多數,而實際上,從“天下第一陶”開始,在景德鎮市所轄范圍內,陶瓷星火綿延不絕,從未終止,樂平天湖城工地曾出土南朝梁代青瓷盅、樂平南港曾出土唐代塔形皈依瓶,可見,五代時景德鎮瓷業完全是當地陶瓷文明的自然發展歷程。景德鎮五代瓷業仍處于較為初始的階段,瓷質仍較為粗糙,北宋時期則已經能夠制作瑩縝如玉的青白瓷,隨后進入高度繁榮時期,成為名揚天下的瓷都。歷史上,人們往往注重的是宋以來景德鎮窯1000年制瓷業的輝煌成功,而忽略了對于景德鎮陶瓷文化更加深入完整的探討和研究。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認為:仙人洞“結合出土工具分析,大體反映出當時人們主要是依靠漁獵和采集為生的”。仙人洞出土的人類最早陶片,揭示了是女性發明了陶,遠在17000年前,我們遠古祖先的偉大母親就用智慧和雙手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從最早的陶器的制作上逐漸認識和運用了對稱、重心、均衡、呼應、協調等形式美的藝術法則。這是一種令人振奮的人文信息。贛鄱大地上的母親是最早的也是最智慧最杰出的女陶藝家,她親手塑造的夾砂陶罐,映照著人類文明最初的藝術曙光;她每天頂著陶罐去汲水的小路,成為遠古人類通往文明的偉大征程的起點。
與仙人洞遙遙相望不到8公里的地方,今景德鎮市樂平禮林境內,就矗立著蘊藏著豐富瓷石寶藏的白土峰、白石嶺,從仙人洞邊潺潺流過的大源河水,又靜靜地從白土峰、白石嶺下淌過,注入樂安江,匯入饒河。而沿著饒河的另一條支流昌江溯流而上,昌江流域的東河、南河兩岸,有著100多平方公里出露面積的瓷石礦和高嶺土礦藏。也許是天意,這片土地上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天下第一陶”,后來又創造了中國瓷業最輝煌的篇章。 (作者系景德鎮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美術家、作家、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