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宋王朝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在中國的分裂割據。政權統一,社會穩定,新興租佃制經濟關系的確立和普及,都在很大程度上協調了生產關系,亦解放了生產力。這些,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迅速發展起到有利的促進作用,使我國古代手工業和商業經濟的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繁榮時期,出現了“自三代以降,跨唐越漢,未有若今之盛者”的局面。在手工業和商業得以空前發展,大批工商業小城鎮不斷出現的宋代,制瓷業的生產和銷售,更進入蓬勃發展的繁榮期。全國各地創建的新窯場,猶如雨后春筍般地紛紛出現。在眾多窯場之間,展開了商品生產和市場銷售的激烈競爭。競爭的結果是一批名窯和名瓷的涌現,以及一批以往所沒有的瓷窯體系的逐步形成。今天,我們縱觀宋代制瓷業發展的成就和特點,可以用兩點來概括:一點是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和名瓷的產生和發展;另一點是定、鈞、耀州、磁州、越、建、景德鎮、龍泉八大瓷窯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在宋代的上述著名窯場中,耀州窯是一個自成窯系的北方著名窯場。它以盛產獨具風格與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成為北方青瓷的代表,進而又成為耀州窯系的中心窯場和代表。其精美優良產品的出現,是宋代經濟和文化繁榮發展的產物,也是宋代工藝技術水平和社會審美意識的一種體現。
一、窯場燒瓷始末與宋代的鼎盛
耀州窯位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銅川市黃堡鎮。窯址以黃堡為中心,其范圍包括上店、立地坡、玉華、陳爐,及耀縣塔坡一帶。此地在宋代轄于耀州,故名耀州窯。其產品稱為耀州瓷,或名耀瓷。該窯創燒于唐代(公元618——906年),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續,止于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紀末,有八百多年的連續燒造史。
黃堡鎮的耀州窯址,經過本世紀多次實地考察和大規模的考古科學發掘,已獲取了全面系統的科學資料,從而使世人真實了解到耀州窯的發展面貌。發掘出土的逾百萬件陶瓷殘器,分別屬于唐代、五代、宋、金、元明五大歷史時期所燒制。五大歷史時期的燒瓷,各有不同。
唐代燒制了黑、白、青、褐、黃、茶葉沫、花釉瓷,及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繪白彩等彩繪瓷。器物造型豐滿大器,反映出大唐帝國的興盛。此外,還燒制唐三彩和琉璃瓦,是當時我國燒制陶瓷品種最為豐富的一個窯場。
五代該窯以燒青瓷為主,青瓷燒制工藝已經成熟,青釉有灰綠、青綠、天青、淡天青等色調。還兼燒少量黑、醬釉瓷。造型秀麗華美,多仿金銀器。往往采用剔花或劃花手法,制作出各種生動流暢的紋樣。在瓷器紋樣中發現有專為皇室用瓷設計的龍、鳳圖案。還發現有刻“官”字款的青瓷器底多件。這些優美瓷器的發現,是目前我國北方地區五代時期僅見的重要青瓷窯場的系統陶瓷考古資料。
宋代是該窯燒造青瓷的鼎盛期。入宋后,窯場為了保持和發展它在晚唐五代時期北方青瓷的領先地位,保持原有銷售市場和爭奪占領新市場,在制瓷工藝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創造。首先在泥料制備上發明和率先使用了大型石碾槽粉碎設置,及加工泥料的淘洗池、沉淀池和陳腐用的陶缸設置。以此保證了大批量優質青瓷坯泥與釉漿的充分提供。其次是輪制工具主部件轉盤由木制改為石制,盤下又增設了鐵軸承,使拉坯成型工藝得到很大的提高。再次是燒瓷燃料由木柴改為當地蘊藏豐富的煤炭。與之相應窯爐結構亦進行了科學的變革,有利于掌握對青瓷器還原氣氛的人為控制。宋代耀州窯制瓷工藝上的這些重大改革,為燒造大量胎細釉精的青瓷提供了先進的科技和工藝基礎。使此時所燒的耀瓷,器物種類繁多,造型精巧秀美,瓷釉晶瑩溫潤,刻花印花工藝獨特,紋樣圖案豐富華麗,受到宮廷皇室和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喜愛。在宋人王存的《元豐九域志》和《宋史·地理志》中,都明確記載,耀州窯在宋神宗元豐年間及宋徽宗崇寧年間向宮廷貢瓷的事實。《續資治通鑒長編》又記載了宋哲宗元佑八年“耀州遺子弟載陶器四車入京貿易”的實況。除了在國內廣大地區銷售外,其產品還遠銷到世界各地。已在東亞的日本、朝鮮,波斯灣的阿曼,地中海南岸的埃及,東非沿海的坦桑尼亞島嶼等地的古遺址中都發現了外銷的宋代耀州青瓷。這些均是耀州窯青瓷在宋代鼎盛發展,并具有廣闊國內外市場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