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成為干年瓷都,我一直認為與兩位皇帝有關。一是景德年間的宋真宗,另一位,便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有意思的是,這兩位皇帝都不會想到,他們從皇家的利益角度各自為景德鎮下的一道詔書,競被最底層的中國工匠演繹出中國文化史上的絕代珍寶、曠世奇跡。
中國的歷史似乎永遠是兩條線索,一是史書上帝王將相永遠打不完的天下,二是草民百姓永不被人關注的生活追求和向住,而這遠比史書上的只言片語要豐富深刻得多。在不斷的朝代更替中,這兩條線索,都成為了歷史發展的動力。
讓我們回顧一下公元1363年的畫面,看起來,它與景德鎮毫無關聯,但它與初辦御器廠的皇帝,卻是生死攸關的重大事件。
這年三月,江南春景如畫。可原本風光旖旎、碧波蕩漾的鄱陽湖上,競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水戰,大小戰船穿梭往來,攪得血浪翻滾,這天下第一大湖,成了元末兩支農民起義軍首領爭奪天下的戰場。只見湖面上高數丈,一色丹漆的是陳友諒水軍,朱元璋的戰船則全部為白色,小到要仰頭才能看見敵人。論人力和裝備,朱元璋均處于劣勢。但他的戰船雖小卻靈活自如,加上是千里救危城,生死存亡決于一戰,所以士氣高昂。
此前,陳友諒軍己圍困洪都(今南昌)整整85天,朱元璋部將朱文正浴血死守。陳久攻不破,不得已掉過頭來,在鄱陽湖以號稱60萬的水軍船艦,迎戰親統20萬大軍前來救援的朱元璋。
鄱陽湖水戰是朱元璋和陳友諒決定生死存亡的大戰役。在決戰開始前,朱元璋已派了伏兵,封鎖了鄱陽湖到長江的出口,堵住了陳友諒的歸路。這一次水戰,據史載雙方打了36天之久,當時湖面上箭如雨點,火光沖天,湖水都被雙方將士們的鮮血染紅了。在激戰中,陳友諒被流矢射死,全軍隨之潰敗。朱元璋也為此次勝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士兵死傷無數,不少跟隨他多年的驍將陣亡。為此,朱元璋在獲勝后的第二日即焚香拜天,答應將來天下一統,定和將士們同享富貴。
5年后,41歲的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同年,明軍攻克大都(今北京)。
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距鄱陽湖水戰僅僅才過去了6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也不過剛剛一年時間,面對雖大局已定,但百事待舉,北方戰事也未完全平息的形勢,明朝朝廷卻在景德鎮首次建立了由皇家掌管工藝制造的御器廠,不能說不是一項讓人有點驚訝的舉措。
其時政權初建,加上元代遺風,瓷器均不屬年款,所以洪武初期的官窯瓷器均無官窯年款,除了文獻記載,缺少實證。因此,后世有學者認為1369年統一戰爭還處于尾聲,國家尚未安定,加上出身貧寒的朱元璋本性不喜奢侈,不太可能在此時就設置御器廠。
朱元璋出身安徽鳳陽貧苦佃農家,父母長兄在災荒和瘟疫中先后病逝,他小小年紀只好出家當了廟里行童,以持缽化緣乞討為生,因此對民間疾苦有相當了解,做了皇帝后,個人生活上仍是樸素節儉。他的夫人馬皇后更是有賢惠之名,不可能于開國之初慫恿皇帝耽于享樂。國基未穩,卻先去操心制造至精至美的瓷器,這事如放在宋徽宗身上,似乎順理成章,但的確不太像明太祖朱元璋的作風。
但持此一說的人,忽略了朱元璋作為一代開國君主的政治才能和手腕。
就在設建御器廠的第二年,即公元1370年,朱元璋在封諸子為王的同時,也大封功臣。
可以想見,北方戰爭未斷,大將需要安撫,建國之初棟梁之才急缺,皇上也要四處籠絡人心。朱元璋向來痛恨奢侈之風,用黃金美玉珍奇珠寶來賞賜群臣,非他所愿。那么,用來安撫大臣用來籠絡士大夫階層忠心效力新王朝者,似乎景德鎮瓷器是最好的物選。
朱元璋長期在鄱陽湖一帶與陳友諒周旋拼殺,饒州一帶很早就成為他的地盤。所以,對浮梁所產景德鎮瓷器,他應是印象深刻的。這種相對金銀來說又實用又有品位的器皿,他也一定是心生喜愛的。戰火紛亂中,他不可能有更多的閑心去關注它們,但一俟戰爭結束,他便立刻將景德鎮瓷器納入了他的皇家建設之中。
御器廠建于洪武二年,有了*年的生產時間,在1370年論功行賞、君臣同歡的宴席上,由御器廠精心制作的景德鎮瓷器,很可能以賞賜的形式,被明太祖贈給了眾多功臣。
如果再分析一下朱元璋的行事風格,這種設想應當是成立的。行伍出身的朱元璋,絕不會像在深宮里長大、具有良好文化素養和浪漫氣質的宋徽宗一般,吟出后周世宗的“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詩令,讓工匠們絞盡腦汁燒出碧如青天的好瓷,以供自己玩賞,最后玩掉了宋家天下。他建御器廠的本意,也許還在于以皇家名義,多用這種原料為土,燒造簡易,價廉物美又備受歡迎的器皿替代金銀,可以防止朝廷和貴族的侈靡之風。如《大明會典》卷二百一十載:“洪武二年定,祭器皆用瓷。”洪武二十六年政府又明文規定:“凡器皿,公侯一品,酒注、酒盞用銀,余皆用瓷、漆和木器。”
玩物喪志,那是宋徽宗趙佶、后周世宗干的事。老謀深算的朱元璋可不傻。
可惜的是,由朱元璋苦心積慮創下的大明國基,二百多年后,終于還是因腐敗而亡。
在元末刀兵四起,英雄紛爭的歲月,景德鎮地區的窯工、農民,也擁戴都昌人于光起兵抗元。于光先是接受了南方農民起義軍徐壽輝部的領導,徐被部將陳友諒殺死后,于光則選擇歸附了更有政治和軍事才能的朱元璋。他的選擇,使景德鎮地區保持了相對的安定環境。在他的駐守維護下,景德鎮窯業不僅在元末動亂中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還吸引了各地飽受戰亂之苦的一大批優秀工匠選擇來景德鎮謀生,使明初御器廠的建立有了相當好的基礎。
在此之前,雖然宋朝曾設瓷窯博易務,元代曾設浮梁瓷局,但都主要是為課稅以增加國家收人設置的管理機構。雖然也為生產貢品服務,卻是從民窯中“百中選十,千中選十”的行為。明代御器廠的建立對于景德鎮瓷業發展的意義在于,它集中了最優秀的工匠、最好的材料和比較先進的生產方式,是為了生產出比民窯更精美的瓷器而設置的官辦工廠和機構,它的建立,包含了在全國提倡以瓷作為日用品的官方意圖。因此,御器廠的建立,成為了明代景德鎮瓷業飛速發展的契機,景德鎮制瓷工匠和窯戶們沒有放過這個機會,最終形成了“官搭民燒”、“官民競市”、“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榮景象,景德鎮瓷器的生產,開創出…代未有之奇,驚羨天下。此時各地的窯場紛紛萎縮,所燒產品的數量與質量都無法與景德鎮相抗衡,使得景德鎮成為“天下窯器所聚”之地,中國瓷業生產變成了景德鎮“一枝獨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