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素有“瓷器海岸”之稱,而肯尼亞被認為是東非出土中國古陶瓷最多的國家。因此,今年2月底舉行簽字儀式的中國和肯尼亞合作考古項目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肯尼亞已發現中國瓷器做系統研究。
鄭和時期中國瓷器很少見
早在2006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秦大樹就在赴肯尼亞調研期間,對肯尼亞上加遺址出土的中國瓷器做過初步研究。
上世紀80年代,英國著名學者馬克?霍特還是劍橋大學的博士生,讀博期間,他就對肯尼亞最重要的聚落上加古城進行了長達8個季度的大規模挖掘。上加的重要地方如王宮、市場、貴族居住區和清真寺等,已經全部被馬克?霍特挖掘過。馬克?霍特實際上并不懂中國文物,他在報告中說,發現了大量的中國瓷器,但要留待別人做進一步研究。肯尼亞人將這些材料很好地保存起來。
秦大樹發現,上加遺址出土的中國瓷器大體與我國的外銷瓷發展狀況吻合,從中可以看出中國銷售到肯尼亞的瓷器表現出階段性和相當的規模。
一般認為,15世紀鄭和下西洋是明代使舶貿易發展的頂峰。但通過整理現有材料秦大樹發現,除了一兩件龍泉官器可能與鄭和有關之外,還看不到多少鄭和時期的瓷器。“雖然有鄭和下西洋這樣一個偉大的壯舉,但明初民間海外貿易不發達,后來很快實行了海禁,一直到明中期正統以后,葡萄牙人開始轉口貿易,中國的外銷瓷才又發展起來。”
非洲外銷瓷民窯居多
雖然“鄭和瓷器”不多見,但肯尼亞出土的中國古瓷數量之大,種類之繁多,超乎普通人想象。在古代肯尼亞,中國瓷器不僅被大量用作餐具、茶具,還成為貴族家庭、清真寺和墓園最為多見的裝飾物。肯尼亞經過考古發掘和調查的中國古瓷遺址有27處之多。
2006年赴肯尼亞調研期間,秦大樹見過肯尼亞出土的各個時期的中國古瓷,元代釉里紅、9世紀的長沙窯、定窯、元青花、龍泉窯、10-11世紀的越窯瓷器以及明清瓷器。但“一件官窯的都沒有,都是民窯的”。
秦大樹解釋說,其實中國外銷瓷基本是民窯,官窯就是給皇家用的,不能入選的次品都要打碎掩埋。他舉例說,曾有學者去調查葡萄牙一個宮殿,宮殿的整個房頂都是拿中國瓷器裝飾的,但幾百件瓷器中可能只有一件是官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