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為:
1.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承安五年(1200年)枕。
2.山西長治故漳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墓出土瓷枕,殘,黃綠釉。
3.南越王墓博物館藏枕,2件,黃綠釉。
4.河南湯陰文管所藏枕,上飾刻劃魚紋,四周線刻以蓮弦紋,釉彩以綠釉為主,輔以黃、白釉。
這類瓷枕的流行年代為金代晚期。
另外,還有一些箱形枕,由于發現數量較少,無法作型式分析,現列舉如下:
鞍形枕,僅在江西吉水發現一件。枕兩頭呈圓筒狀,筒端各有一圓孔,筒壁劃花,枕側似碟形,黃、綠釉,與北方發現的三彩枕差別較大,應為南方吉州窯所產。年代為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
如意頭形枕,僅是枕面做成如意頭形,枕面繪一折枝牡丹,枕座出邊,其邊沿和枕面邊沿壓印不同的紋飾。僅發現兩件,均為南越王博物館藏品。年代大致為北宋至金代。
元寶形枕,芝田三彩窯發現一件,南越王墓博物館收藏有兩件。
八角形枕,發現兩件,均為南越王墓博物館收藏。
第Ⅱ類:象生枕。仿照人、獸等造型作為枕座或枕體,或在其背上開出枕面。是瓷枕的一個重要形式。有以下幾種:
一、獅形枕。枕座有單獅和雙獅兩種,以雙獅戲繡球較為精彩。
單獅枕?瓷枕為一卷曲的雄獅。前肢并攏向前作俯首狀,后肢內曲。
1.山東聊城出土獅形枕,獅背枕面呈橢圓形,通體施釉,鬃毛為黃色,獅身綠色,還點綴有黑、白色。
2.鄭州宋墓出土枕,獅背枕面有如意形和橢圓形兩種,如意形枕面刻有盛開的牡丹花。
3.山西侯馬墓葬出土枕,枕座塑成臥獅形。
雙獅枕?枕面呈圓形、長方形或如意形,中間微凹,兩端微翹。值得一提的是工匠把獅子、彩球和瓷枕巧妙地結合起來,并融為一體,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1.洛陽王城花園出土獅形枕,如意形枕面刻有盛開的牡丹花,枕面下蹲伏雙獅作枕座,兩獅中間塑一彩球。
2.云南省博物館藏枕,枕面長方形,枕下塑雙獅戲繡球。釉色以黃綠釉為主。
3.河南湯陰文管所藏枕,枕面橢圓形,器表釉色以綠釉為主,輔以黃黑色釉,腹部飾雙獅戲繡球紋。
此外,南越王墓博物館也藏有多件獅形枕。這類枕的年代大致為宋金時期。
二、虎形枕。
1.河北省博物館藏虎形枕,整體為臥虎狀,一端塑虎頭,一端塑虎尾,虎尾盤至前身近肘部,虎背為枕面,呈荷葉狀。
2.大同市博物館藏枕,枕面為荷葉狀,上印荷花紋樣,施綠釉?;⑸硎S褐兩色釉,枕背面塑樹木山石,施綠釉。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金代磁州窯虎枕,造型為臥虎狀,枕面白底黑花,枕底墨書“大定二年六月廿六□家”,與上述兩件虎枕造型極為形似。推測三彩虎枕的流行年代為金代。
三、童子荷葉枕。
枕座為一熟睡的孩童側臥于榻上,孩童隱匿在一片荷葉之下,荷葉巧妙地塑為弧形枕面。釉色為黃綠白三彩。這類瓷枕集中出土于河南地區,河南上蔡縣、洛陽澗西區、郟縣、葉縣均有出土。南越王墓博物館也有收藏。河南郟縣出土的童子荷葉枕伴出北宋末期銅錢,金墓常見宋代銅錢,所以該枕年代應不早于北宋末期,金代的可能性更大。
除此之外,河南寶豐宋墓出土的一件臥人枕,造型別致,裝飾精美。瓷枕人物為男性青年,側臥,作熟睡狀。人物身前有一組動物浮雕,一蛙一鶴一鹿,瓷枕背后有一組浮雕群像,組成了一個故事畫面。枕面為中前高、邊后高的半蓮葉狀,刻劃花草紋。推測為寶豐縣清涼寺窯產品。
產地、時代及工藝
根據已搜集的材料統計,宋金元時期燒造三彩枕的窯址有近20個。
一、河南窯場
1.鞏義芝田窯,準確說來它應該是宋金時期一個專門燒造低溫釉陶瓷器的窯場,其中三彩枕為其主要產品。北宋皇陵、寺院出土的三彩枕的裝飾風格與鞏義芝田窯采集的三彩器殘片的風格極其類似,推測應為鞏義芝田窯的產品,我們有理由認為這里是供應宋陵使用的三彩器物作坊。
2.濟源勛掌窯,出土兩件三彩枕及80余塊三彩器殘片。兩件三彩枕均為長方形,一件長63厘米,枕面刻劃人物聽琴圖;一件長48.8厘米,枕面刻劃嬰戲蓮花紋。胎呈淺紅色,器表施綠、黃、褐紅、黑、白諸釉,以綠色為主調。裝飾采用刻劃填彩的傳統方法,花紋線條流暢。與北京房山出土的元代三彩枕在風格、胎釉、裝飾及尺寸等方面都極為類似,應為該窯燒造。推測濟源勛掌窯為金元窯址。
3.寶豐清涼寺窯,其三彩器僅見于遺址的第三層(即宋代晚期文化層),且數量較多,僅次于青釉和白釉器,居于第三。三彩枕集模印、刻劃、貼塑于一體,以醬、綠、黃為基本色調,胎色灰白,胎質堅硬。枕大致有荷葉枕、雙獅枕、長方形枕三種形制。寶豐宋墓出土有一件臥人枕,推測為該窯產品。洛陽王城花園出土的宋代三彩雙獅枕,與窯址出土的雙獅枕同為如意頭形枕面,枕面正中刻劃牡丹紋,枕壁施雙獅戲繡球紋,應為該窯產品。
4.魯山段店窯,其三彩枕胎質較疏松。主要造型有腰圓形、長方形、六角形枕和虎形枕。虎形枕系模印而成,先以黃釉作底色,然后施綠彩。大同市博物館和河北省博物館收藏的虎形枕推測為該窯的產品。
5.禹縣扒村窯,僅發現幾枚三彩枕殘片。扒村窯燒造的時間上下限約在宋、元數百年間。
6.禹州鈞臺窯,出土了少量的宋三彩,以三彩枕為代表。
7.臨汝嚴和店窯,僅發現一件三彩獅殘片,推測應為三彩獅形枕殘片。
8.密縣西關窯,三彩枕殘片集中出在窯址的宋代文化層。
9.登封曲河窯,采集到大量三彩枕殘片,有一種為獸形枕,獸作臥狀,背托枕面。鄭州出土的三彩獅形枕可能為該窯生產。
10.修武當陽峪窯,其中一座窯爐的爐窯床上殘留有小支燒具和三彩片,推測該窯爐是燒三彩制品的。出土三彩枕均為殘片。
11.洛陽新安窯,僅發現兩塊三彩束腰枕殘片。
二、河北窯場
1.觀臺磁州窯,三彩枕主要出自窯址的第四、五、六組地層單位,以第五組為最多,年代主要處于北宋中晚期到元代成宗大德年間。磁州窯三彩枕主要施黃綠釉,以綠釉為主,以黃釉作點綴和裝飾。首都博物館收藏的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黃綠白釉劃花詩文枕,底有“張家造”戳印,是典型的磁州窯產品。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金承安五年(1200年)黃綠釉扇形枕,與觀臺磁州窯ⅢA型枕類似,不見于其他窯址,應為觀臺磁州窯產品。
2.觀兵臺磁州窯,調查發現了一些三彩印花枕片。
三、山東窯場
淄博博山大街窯,三彩枕出土于窯址第二層。該層還出土了數量不少的青釉印花碗和印花盤,內底多刮釉一周,具有北方地區金代瓷窯裝燒方法特色,所以博山大街窯出土三彩枕的年代為宋金時期。
四、山西窯場
長治八義窯,僅發現一些三彩殘片。山西也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產瓷區,窯址分布廣泛,瓷器品種豐富,有“北黑、中白、南琉璃(三彩)”之稱。但窯址絕大部分未經發掘,資料很少。在晉南地區還有一種以黑彩作底釉的三彩枕,如山西侯馬金墓出土的三彩童子戲蓮枕,為其他地區不見,應為山西窯場生產。
五、江西窯場
吉州永和窯,發現一些三彩枕殘片。江西吉水宋墓出土的鞍形三彩枕應為吉州窯產品。

金人物故事紋如意頭枕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金三彩牡丹紋枕洛陽博物館藏


南宋吉州窯綠釉八角枕 江西省博物館藏
宋金童子荷葉枕 河南博物院藏

元三彩蕭何追韓信圖枕 北京房山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宋三彩剔刻兔紋枕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金磁州窯模印花卉紋束腰枕

金濟源勛掌窯址出土三彩童子傀儡戲枕 河南博物院藏

北宋當陽峪窯三彩蓮塘游鴨紋枕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金晉南剔刻童子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