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陶瓷史學家給予了它多種含義:其一為產瓷區,如景德鎮窯、越窯、德化窯等;其二為產瓷時代,如宣德窯、萬歷窯;其三為窯型,如龍窯、葫蘆窯、柴窯等;其四指名人督造,如郎(廷極)窯、唐(英)窯等等。這里主要介紹景德鎮和浮梁縣境內的產瓷小區及其窯型的演變。
從迄今發現和發掘的古瓷窯遺址來看,共有三條脈絡。第一條在昌江支流的東河上游地段,即以瑤里鄉為中心,分布的古窯址30多處,覆蓋面2.6萬平方米,又集中于繞南、瑤里、長明和鵝湖鄉的南泊村四大區域。第二條在大南河流域的壽安鄉境內,順上游而下的計有豐旺、寧村、南市街、柳家灣、涼傘樹下、月山下和湘湖鄉境內的湘湖、白虎灣,直至黃泥頭。其中又以白虎灣和黃泥頭遺存最為豐富。第三條在小南河流域,又集中于楊梅亭和湖田兩處,堆積物達40萬平方米。這些古窯群,興于五代,歷宋、元至明代萬歷年間,延續燒造近7O0年。除了遺存青白瓷、影青瓷、青花瓷外,還遺存有馬蹄窯和葫蘆窯,以及宋、元時期的作坊。此外,還有景德鎮北端的四圖里、西岸的潘家疃、十八渡和南岸的銀坑塢等,這些古窯址,都為明代遺存。
從上述古窯群的分布和走向,我們看到了先民們制瓷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這些地區都蘊藏著豐富的制瓷原料,他們就地制造,就地燒制,然后運到景德鎮銷售。第二個重要因素是銷售促進了產瓷區逐漸由遠及近地向景德鎮周邊地區遷徙,然后全部進入了景德鎮城區。
從產瓷區的遷徙,我們還看到了窯型的演變。在瑤里,已發現了元代龍窯遺址,這是古代燒瓷非常普遍的一種窯型,又非常適用于山區。白虎灣、黃泥頭、湖田等地,都在地勢較為平坦的河道兩側,于是先民們根據地形,先后發明了馬蹄窯和葫蘆窯。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繪制的葫蘆窯,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在瓷窯群遷徙過程中,先民們又對窯型不斷進行改革,經過長時間的科學實踐,將葫蘆窯中段凹進部份向上凸出,使之成了景德鎮獨有的一種窯型——蛋殼窯。由于它為景德鎮獨有,史學界稱它為景德鎮窯,簡稱鎮窯。
鎮窯又分以蕨萁和松枝為燃料、專燒粗瓷的槎窯,以專用松木為燃料、前面燒細瓷、后面燒粗瓷的柴窯。
槎窯的砌結工為本地人魏氏家族。龔銶在《陶歌》中說:“土著魏姓自元明(以)來,世為結窯,實有師法,不同(一般)泥水(匠)。乾隆以后柴窯的攣砌者為都昌余姓人所壟斷,直到20世紀70年代。
由于柴窯要毀掉森林,在20世紀6O年代被煤窯所替代。煤窯又因其煙污染空氣而被淘汰。現在,瓷窯進化到只燒煤氣、而且毋須匣缽裝燒的梭式窯,歸還了瓷都上空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