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起源,從廣義上講是由陶器進化而來的。陶器在我國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比較著名的有距今約五千余年的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它主要分布在黃河上、中游地區,幾乎同時在南方的長江下游地區,如浙江的余姚、紹興一帶也出現了良渚文化的“灰陶”。嗣后,黃河下游和東部沿海地區,人們制造了黑色的陶器,它胎薄如蛋殼,修飾光潔,稱之謂“黑陶”,以山東濟南龍山鎮城子崖地區的制作精良,最早發現,因而又名“龍山文化”。
殷商時期(公元前1766 至公元前1121年)陶器的燒造技藝有了顯著的進步,人們選用含有微量鐵元素,近似于高嶺土的陶土制成白色的陶器,質地堅密,胎色清白,燒制時的溫度也升高了很多。比較顯著的特征是該類白陶的器型與紋飾和同時代(早期)的青銅器幾乎完全一致,不過白陶至今出土完整的很少。同時殷商時期還發明了釉陶,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施釉的方法,在陶器的外側表面施涂一層淺綠色和姜黃色的釉,因此大大地降低了陶胎的吸水率。
我們知道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區別在于胚胎的土質和燒結的程度不同。陶器胚胎的原料是粘土,燒造時的溫度較低約500℃至800℃,胚體沒有燒結;瓷器胚胎的原料是高嶺土,燒造的溫度較高約 1200℃至1500℃左右,胚體基本完全燒結。因此瓷器的氣孔率、吸水率都比陶器小,而硬度、重量都比陶器高和重,且扣擊之發出的聲音也比陶器脆越清亮。
對比上述的彩陶、黑陶、白陶、硬質釉陶四種陶器,只有白陶和硬質釉陶其胚胎的質量中含有相當的高嶺土的成分,尤其是硬質釉陶,因為燒制的溫度較高,所以才能具有瓷器的一些特征,可以說硬質釉陶具備了發展成瓷器的基本條件。
當然,我們在理解硬質釉陶發展成青釉瓷時,要注意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間經歷了數百年進化和半陶半瓷的過程,它決不是一夜一刻之間的立時蛻變。在至西周時期(公元前770至公元前221年)由于胎質釉和施釉技術的進一步提高,胎土淘鍛成灰白色,所施的青釉也趨向純凈透明,至此硬質釉陶便發展進化為早期的青釉瓷。然而,我國真正的青釉瓷的成熟應該是在東周。可以說青釉瓷的產生在我國陶瓷的發展史上,開創了光輝璀璨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