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工藝美術的瓷器,在某些國家的某一時代,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甚至與人的生命等值。“中國”在英語中之所以被稱為“China”即瓷器,無疑是因為中國瓷器文化在世界產生了既廣且深的巨大影響,并得到了舉世公認的緣故。
中國瓷器深刻地影響了一些國家的政治文明
17世紀后葉,中國曾向歐美出口大量的紋章瓷。紋章瓷通常指帶有歐洲諸國貴族、軍團、公司、團體等特殊標志或曰紋章的,根據特殊需要而大批量特制的中國瓷器。
17世紀后期,法國宰相馬扎蘭按照國王路易十四的命令建立了“中國公司”,在廣東訂制了大批帶有甲胄、軍徽、紋章圖案的瓷器,他還委托法國商人在江西用景德鎮瓷制造他們夫妻倆的瓷塑像,表現路易十四和夫人身穿中國絲綢織錦做成的中國式服裝載歌載舞的情景。此后紋章瓷便在歐美等地盛行起來。俄國彼得大帝也在中國訂造瓷器,繪制雙鷹國徽,直到現在中國的故宮(微博)博物院還收藏有康熙年間燒造的有俄國國徽的彩瓷。曾經有許多墨西哥人來我國訂制繪有自己家族標志徽記或勛章圖案的成套餐具或茶具。至今在墨西哥人中間,仍有不少人保存著這些瓷器,作為傳世之寶。
對于某些國家皇室貴胄來說,收藏和使用精美的中國瓷器,似為他們崇尚文明和追求高雅乃至炫示國力的象征。因此,千百年來,收藏、展示中國瓷器成為各國皇室豪門的最大愛好。華盛頓和杰弗遜兩位美國總統都有自己專用的中國瓷器餐具;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專門有一個收藏中國瓷器的瓷宮;波蘭王約翰有一個專門陳列中國瓷器的中國廳;德國的一些宮殿,如恩斯巴赫、夏洛騰堡等,以收藏中國瓷器著稱;英國女王瑪麗二世醉心于中國瓷器,在宮內專門設置許多玻璃櫥陳列各種瓷器;在泰國首都曼谷的大皇宮里,陳列著許多中國瓷器中的珍品和景泰藍;瑞典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中國宮”;在蘇丹的宮殿里,自15世紀就一直使用中國瓷器做餐具,并特別建造一座名為“中國哈奈”的建筑以收藏這些珍品;在東非埃塞俄比亞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古老教堂,在這個教堂里,保存著一個精美的中國明代瓷壇,被視為鎮堂之寶,瓷壇內保存著16世紀后期埃塞俄比亞著名的萬王之王察丹格爾的心臟。
歐洲的某些君主對中國青花瓷器迷戀到如癡如醉的程度,在有關的法令中甚至規定了瓷具制作的用色。土耳其國家博物館收藏了我國宋代的青花瓷盤,每逢有國賓來訪,總統接待貴賓時,才將這些瓷盤擺在接待室里,以示對國賓的敬意。
這些由世界各國的國王或總統等皇室貴胄或則根據他們的特殊要求繪制的如國徽之類章紋的中國瓷器,或則收藏等等,無疑具有彰明較著的政治意義,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某些國家的政治文明。
在一些國家具有貨幣職能,可與人的“生命”等值
中國瓷器對各國社會生活乃至經濟生活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菲律賓,擁有中國瓷器的數量往往成為衡量個人財產、社會地位、名譽聲望的重要標志。瓷器還成為金銀的等價物,在市面上流通,還可以用來作借貸的抵押品和繳納法庭罰金的“貨幣”。
1717年4月19日世界外交史上發生了奇聞:奧古斯特二世與鄰國普魯士國王達成一項交換協議,用自己的600名驍勇的御林軍將士換回127件中國瓷器。這批瓷器中有18只選型各異、釉彩紛呈的大型花瓶,世稱“近衛花瓶”,至今仍陳列在德國德累斯頓博物館內。這是中國瓷器具有與人的“生命”等值的一個例證。
蘇門答臘的巴塔克族有一條不成文的法律,若男人對婦女有非禮行為,則須用瓷器賠償損失。部落之間、家庭之間發生械斗,和解時以中國瓷器作為賠償。一般是一條人命索賠一只瓷甕。在這里,中國瓷器同樣具有了“人的生命”一般的珍貴價值。中國瓷器還是世代相傳的傳家寶。菲律賓新郎給新娘的聘金全部或部分是瓷器。在17、18世紀,拉美一些國家賦予中國瓷器貨幣的職能,向政府繳納稅金時可用中國瓷器。
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某些國家人民的物質生活方式
瓷器作為一種日用品,特別是作為飲食器皿,在歐亞非美四大洲傳播,美化了他們的生活,使他們的日常飲食、宮廷宴會具有了一種文明風范,甚至改變了一些民族和國家人民的生活方式。
中國瓷器對印度人的社會生活,尤其是飲食文化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中世紀以前,中國的瓷器還沒有出口到印度時,印度人吃飯時十分簡單,地上鋪上一張芭蕉葉,再將食物放在葉子上,用手抓著吃,基本沒有什么餐具。但是伊斯蘭教傳入印度后,特別是中國瓷器不斷從海上運來,使印度人改變了生活習俗,他們吃飯時也用起了桌子,在桌子上擺著盛食物的陶瓷器具。
從18世紀開始,中國的瓷器開始在歐洲有了極大的市場。有人統計,在18世紀的100年間,從中國輸入到歐洲的瓷器達到了6000萬件以上,有越窯青瓷、龍泉窯青瓷和青白瓷等。這種大規模的進口,真正改變了歐洲許多家庭的生活,過去的餐具一下子就被中國瓷器代替了。
中國瓷器成了歐洲千家萬戶民宅室內喜愛陳設的裝飾品。如在荷蘭,民居中的壁爐上、器物的托座上,就喜愛安放中國瓷器裝飾點綴,艦艇的玻璃櫥中,也擺放著中國瓷器。特別是飲茶習慣在英國等國成為時尚后,瓷器成為歐洲普通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