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十八世紀,大批制作精美的瓷器在歐洲形成了一股中國熱。這些融合中西方藝術特色的外銷瓷,不但體現了當時瓷器燒制的精良工藝,更反映出商業貿易的繁榮。外銷瓷,顧名思義是在國內窯口生產的銷往海外的陶瓷品種。考古發掘證明,中國陶瓷外銷至遲始于唐代,當時是作為特產隨絲綢輸往國外的。此后,外銷瓷在宋、元、明等朝代都出現過高峰期,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以荷蘭為例,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運到該國的瓷器最多一年(1639年)竟達366000件。
近日,“清代康雍時期外銷青花瓷精品展”在閔行博物館揭幕,讓人們感悟中國外銷瓷的美好時光。本次展出的是中國外銷瓷的一個黃金期——清代康雍時期的作品,共計105件。其中,既有依據中國傳統紋飾、器形創作的作品,也有為適應全球各地市場需求而吸取了外來文化因子的作品,甚至,有的外銷瓷完全按照國外提供的設計圖稿依葫蘆畫瓢。因此,部分器形、紋樣在內銷瓷器中極為少見或根本無法看到。
旭日高升、雙燕齊飛、垂柳扶風、杏花綻放,春光明媚中,牧童騎坐牛背,一頂草帽俏皮地隨風飄起,直上云天——“童子春牧圖”是中國傳統瓷器紋樣的代表,寓意青云得路、科場及第。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不少外銷瓷上繪有此圖,洋溢著濃郁中國氛圍的畫面,被置于純西式的奶杯上,倒也頗有一番風味。
一件高66厘米的大蓋罐是中西藝術合璧的代表作品。罐子造型修長,左邊繪有高聳入云的教堂紋樣,令人聯想起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有趣的是,在蓋罐的另一半,相對稱的卻是花團錦簇的菊花、玉蘭和牡丹紋樣,傳遞著中華民族長壽和富貴的吉瑞口彩。
當然,也有無論是造型和紋飾都充滿異國風情的作品。如兩件花澆,直口、高頸、溜肩、弧圓腹、彎曲柄、平足,造型顯然來源于西方的銅器,而瓷器上的植物紋,一眼看上去便知出自西方油畫。一種雙口調味瓶則是特別為荷蘭市場燒制的,仿自歐洲的玻璃器皿,是一件放置在餐桌上盛油及醋的器皿。
一件繪有青花白蛇傳人物故事折沿盆頗具看點。折沿盆的造型起源于曾在埃及等地流行的凈手盆,而盆的內底紋飾卻是完全中國式的。圖中,法海和尚手握拂塵擋住了許仙的去路;玉樹臨風的許仙手持折扇、前行欲止;而白娘子則身背寶劍、長袖隨風、欲訴無言。或許,外國消費者不會知道白娘子和許仙是何許人,或者單憑畫面,他們無法揣摩其中的故事情節,但光是畫中的人物場景就足以讓他們對東方情調浮想聯翩了。
這不禁讓人們想起英國學者霍諾爾的話:“在我的孩提時代,就對中國具有清晰的想象。我們每天吃飯的青花瓷碗提供了中國風景的最初一幕。(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