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陶瓷影響了世界”的說法,可能不會有任何人提出疑問。西方歷史上,對中國瓷器評價極高。在西方,中國瓷器一度價抵黃金(1108.20,2.50,0.23%),被歐洲皇室貴族視若拱璧、競相收藏。
可是,如果我們進一步提出,這些聞名世界的中國瓷器,究竟是官窯瓷還是外銷瓷,恐怕就不是每個人都能準確回答了。
官窯瓷器不會大量出口
中國古陶瓷專家胡雁溪告訴《世界新聞報·鑒賞中國》周刊記者,認為西方歷史上對中國瓷器的崇高評價僅是針對官窯的,實在是“一個歷史的誤會,更是中國古陶瓷收藏領域的一個嚴重的誤解”。
事實上,1860年之前,歐洲皇室、上流社會收藏的中國瓷器就是清代(包括明代)的外銷瓷。那些被他們所大量仿制的中國瓷器也是明清外銷瓷。
胡雁溪說,中國的官窯瓷器過去根本不會大量出口。除了極少量贈給外國皇室或使節的禮品瓷,即使在中國國內,普通臣民也是見不到的。
中國官窯真正流傳到西方去,包括日本人見到中國官窯,要到1860年英法聯軍侵占北京,燒毀圓明園以后。中國官窯瓷器大量流失到西方則更晚。 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掠奪了大量中國皇家文物。民國以后,清室歲入不足,將很多瓷器抵押給銀行,最后由銀行進行拍賣。此外,內務府也曾進行過古董拍賣。加之內廷種種盜竊行為的發生,才造成了官窯瓷的大量外流。
可以說,20世紀初期之前,西方人甚至沒見過多少中國官窯瓷。包括日本在內,西方社會對中國陶瓷的所有美譽其實都是針對通過貿易而來的中國外銷瓷。
直到1710年之前,歐洲還制造不出真正的瓷器,只能從中國進口。在幾個世紀中,包括意大利、德國、法國、英國等許多西方國家都大量仿制過中國瓷器。他們仿制的樣本也是中國外銷瓷。
據胡雁溪介紹,各國仿中國外銷瓷都有自己的特點,質量也不錯。荷蘭代爾夫特是其中仿制水平和名氣都比較高的。仿制品種主要是青花和釉上彩。
這些西方仿品和真正的清代外銷瓷在鑒別方面難度不大。因為燒造方式不同,仿制瓷器和中國外銷瓷區分明顯。前者的瓷胎、釉面顏色,尤其是紋飾方面也與后者有所差別。可以想象,國外的畫師在瓷器上繪制中國畫的時候,和從小就有深厚毛筆功力的中國畫師,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高檔外銷瓷畫工堪比官窯
“看瓷器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研究瓷器要研究它的文化內涵、文化背景。”胡雁溪特別提到,如果從瓷器上所反映的題材寬泛度、所表達的文化內涵、反映的豐富信息來講,官窯瓷是無法與外銷瓷相比的。
雖然官窯瓷的精湛工藝眾口皆碑,但所表現的題材內容卻很狹窄。官窯僅供皇家御用的特性,造成了它的局限性。養在深宮、基本上并不外傳又使得它對世界各國的影響極其有限。
清代外銷瓷的影響力則是世界性的。這些外銷瓷包含巨大的信息量,傳達出的歷史學術資料遠比官窯多。通過它們,甚至能了解到當時人們的一些生活細節。
此外,“官窯除極少數像琺瑯彩瓷和一些陳設瓷外,因有固定模式,往往不但某一紋飾在一朝是成批生產,而且同一種紋飾可能延續本朝十幾代皇帝,幾百年不變。而外銷瓷是商品,必須不斷更新求異,追隨變換不休的不同國別、不同階層、不同時尚、不同客戶的需求,因此早有所謂‘歲無定樣’的記載。即使保守地估計,清代外銷瓷紋飾的多樣性也會高于同期的官窯百倍之上。”
從工藝上看,清代外銷瓷中有一些非常精美的高檔瓷器。目前正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清代外銷瓷展》中的《清雍正粉彩仕女采桑圖盤》即是其中一件。胡雁溪認為,該盤繪圖極其精美,眾多仕女神形兼備,配景中的房舍器具、樹石圍欄無不精細入微,“畫工的水平比官窯不差,完全就是一個很高明的畫家的一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