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陶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制作工藝,一直為中外收藏家所矚目。一件件古陶器物,無論是造型還是紋飾、配色,無不反映了中國人的生活觀、社會觀、藝術觀、宗教觀,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
陶器制作是人類最早的一項手工生產勞動,它與人們日常生活聯系極為密切。考古發掘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我國境內的先民們就已經制作陶器,其起源甚至可追溯到更遠古的年代。陶器制作代表了我們民族文明的演進過程。這些古陶上從天上到地下的各種場景、器物無所不包,其內容涉及哲學、史學、建筑、服飾、經濟、民俗、風物、宗教、美術等,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實物載體。在制作過程中,采用了不少的藝術手段來美化陶器,例如拍印、刻畫、繪畫、捏塑等。人們為了美化陶器,往往把紋飾安排在器物的肩、腹等最突出的部位,使得目光容易接觸到,既便于人們在使用中欣賞,又能增強器物端莊、飽滿、挺拔的質感。常見的紋飾有弦紋、帶條紋、豎條紋、圓點紋、逗點紋、三角紋、菱形紋、圓圈紋、曲折紋、雙鉤紋、方格紋、回紋、云雷紋、X形紋、S形紋、O型紋、 A型紋等幾何形圖案紋飾。還有取材于自然形象的太陽紋、月亮紋、六角星紋、水波紋、漩渦紋、螺旋紋、花瓣紋、蝶須紋、網紋、編織紋等以及汲取動物形象的魚紋、蛙紋、鹿紋、鳥紋、眼睛紋、眼睫紋、人面魚紋、鴕鳥紋、人像及舞蹈紋等。這些紋飾就構圖來說,已經初步掌握了均衡、整齊、對稱、連續、反復等構圖法則,不但符合裝飾圖案的基本要求,沒有輕重懸殊、畫面失調、雜亂無章的現象,而且創造了迄今仍然能在生產中使用的、有強大生命力的圖案形式原理。這些紋飾就內容來說,有動物紋、植物紋、編織紋以及寬帶紋、三角紋、曲折紋、斜線紋等幾何狀紋飾,這些紋飾無不表現了大自然、形體、運動產生的節奏感、韻律感和規律性,靈活而又美觀。
古陶上的紋飾所描繪的龍潛鳳舞、獅咆虎嘯,飛鳥走獸、人仙共陳,展現了一個活力非凡、生命力旺盛的熱鬧世界,是古人對上天的敬畏和崇拜,是對種族繁衍的希冀和祈禱以及死后對天堂的向往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