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作為十二生肖之一,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風俗通義》中有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能直搏挫銳,噬食鬼魅”,老虎有如此的神通,以至于人們將虎尊奉為“虎爺”,認為它是山神、土地神或城隍爺的座騎,能驅邪避災、鎮宅免災,還能護佑財富。老虎形象廣泛地進入各類民俗工藝當中,年畫、泥塑、面花、布藝、剪紙,在瓷枕中也是一種頗為常見的題材,各種工藝中虎的形象,既體現了民間高超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又表現出人們在虎身上寄托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古代人喜歡用硬枕是儒家文化的一種體現。古人對自身要求十分嚴格,要“坐有坐姿,站有站姿”,連睡都要有睡姿,古人認為“枕頭硬,才能骨頭硬;骨頭硬,做人身板才能挺。”唐代開始小型陶瓷枕大量涌現,這可能與唐代崇尚高大蓬松的發式有直接關系,它們便于隨身攜帶,休憩時放在頸部不至破壞發型。



宋代許多窯場都生產瓷枕,其中磁州窯是生產瓷枕最富盛名的窯場,生產各式各樣的瓷枕,在這之中又以孩兒枕和虎枕最具特色。民間百姓因為虎的兇猛,認為虎具有辟邪,震懾四方兇險的作用,所以虎的形象常被裝飾在各種器物上。同時也認為虎枕有宜男的作用,利於婦女生養男丁,所以虎枕在宋代民間多有流行。虎形枕在北宋后期和金代的流行,也可能與金人南下入侵有關。金人世代生活在關外,過著游牧生活,常年與東北虎打斗,南下后,制作虎形瓷器,以此寄托思鄉之情。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