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落于河南省禹州市的神垕古鎮歷史悠久,因為古時稱大地為“后土”,而當地人信奉此地為神靈保佑的地方,所以古時候人們稱之為“神后店”。明代的時候開始稱之為“神后鎮“,新中國成立后此名一直沿用至今,是國家第一批建制鎮。

而神垕鎮的“垕”字可是大有來頭,并且有很多的傳說故事。相傳一次鈞瓷貢品進朝,宋徽宗見了愛不釋手,問珍寶產于何地,得知鈞瓷是由神垕的工匠用泥土燒制而成,便提筆在“后”字的上面加了一個“土”字,于是便有了“土字在上,后字在下的“垕”字。

后來宋高宗登基后,又有貢品進朝,宋高宗同皇后在宮中欣賞。宋高宗很是高興,正打算為珍寶御題佳句,旁邊皇后卻問道:“如此珍貴佳品,原產于何地?”由于作詩的靈感被打斷,趙構不悅,順手在詩稿上寫下了神垕(土字在上)二字,扔下筆便拂袖而去。皇后很是驚詫,但看了土字在上的垕字也是很不高興,說:“怎么能讓土壓在后的頭上呢?”后來趙構聽聞此事,也覺得皇后說的在理,便提筆將土字寫在了后字的下方,于是便有了今天的“垕”字。

再后來,清朝的慈禧太后很是喜歡鈞瓷紅里透紫的釉色,一天,慈禧又在把賞鈞瓷玉壺春瓶,大太監李蓮英為了討好主子,便在一邊述說了歷代關于“垕”字變遷的故事。慈禧邊聽邊評“把土字托在頭上,以土壓人不妥,但將制作珍貴瓷器的瓷土踩在腳下也太可惜,還是像我這樣拿在手里并行為好。”李蓮英拍手稱妙,連忙照著慈禧手持瓷瓶的姿態寫出一個“垢”字。于是,“神垕”又變成了“神垢”。但污垢的“垢”字,又怎么能和生產神鈞寶瓷的神垕聯系在一起呢?于是,民間仍沿襲傳統用法,直至今天。

這就是關于神垕二字由來比較出名的傳說,雖然皇封的故事帶有演繹和攀附的色彩,但卻真實反映出了鈞瓷在歷史長河中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