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鈞瓷
俗話說:“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鈞瓷為何珍貴,怎樣欣賞鈞瓷,現代鈞瓷有無收藏價值?記者為此采訪了著名學者張乃田先生。
宋代鈞瓷的官方規定
與想象中一樣,張乃田先生的家有兩層,下面是生活用,上層是他的書齋兼會客廳,給人感覺是一個私人博物館,滿室名家字畫和古陶瓷。
從安徽財大中文系主任崗位退休后,他終日習字、研究瓷器、讀經典書籍。擔任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的他,早年師從童雪鴻、單孝天先生,追風求髓,藝術成就蔚然可觀。收藏、研究陶瓷是為了加強學養,反哺書法藝術。
張乃田現在最喜歡的是鈞窯瓷器,他有朋友在“鈞窯瓷器之都”禹州神垕鎮燒制瓷器。“窯瓷魅力無限,民間難得一見,這是為什么呢?”張乃田談了他的研究體會,“鈞、汝、官、哥、定,鈞窯為五大名窯之首,但鈞窯瓷器成功率極低,到宋徽宗時期,在禹州設置官窯,燒制宮廷御用瓷,每年選36件入宮,其余的全部打碎深埋。所以,民間難得一見。此外,歷代朝廷規定,鈞窯不允許陪葬,出土也就幾乎沒有,這是導致古代鈞窯瓷器罕見的原因。”
鈞瓷結束陶瓷史 “南青北白”局面
談到興致的時候,張乃田小心地捧出他收藏的鈞窯瓷器給記者看,且頗有興致地評點。只見這件器物質地淳厚,色彩奇幻,意境幽遠,靈動透活、別具神韻。“進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窯魅力在于窯變形成的視覺沖擊和“妙手而得之”的心靈震撼。
張乃田介紹,唐代以前,我國陶瓷制品的釉色比較單調,基本以南方青、北方白為主。到了唐代,制瓷工匠不再滿足于單一的青色,通過在黑釉、褐釉、茶葉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經過高溫燒制,終于出現了灰藍、乳白色的大塊彩斑和流紋,這就是花瓷,即“唐鈞”。到了北宋,工匠們在青釉中加入微量元素銅,成功燒制出高溫窯變銅紅釉。我國陶瓷史結束了“南青北白”一統天下的局面。
“窯變無雙”讓鈞瓷珍貴
古代鈞瓷無比珍貴,那么現代鈞瓷有無收藏價值?張乃田介紹,新中國成立以后,鈞瓷的藝術成就、工藝特色都有所提高,無論從欣賞價值、制作工藝上都接近古代陶瓷。
有一點是肯定的,因為年代的關系,現代鈞瓷的收藏與投資價值當然要比古典鈞瓷遜色很多,但鈞窯燒制不同其他瓷器,它的自然裂變、色彩要求決定了其成功率還是不高,我的朋友是燒制瓷行家,一窯下來,也就有四五件好作品。所以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挑選一些名家仿制古典鈞窯是不錯的選擇,只要是精品,就有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