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興新街鎮西梅園銅官組,是104國道邊的一個小鄉村,綠樹掩映,環境宜人。5月中旬起,村里就駐進了無錫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這里發現了一片東晉家族墓地。
在考古隊安營扎寨的民居里,記者看到了從一號墓發掘出來的兩件瓷件――青瓷雙系盤口壺和青瓷碗。盤口壺除壺口略有缺損外,器形完整飽滿,是東晉南朝的典型器。兩件瓷器都屬半施釉,盤口壺上半部施釉,壺身有土沁,碗則露底露胎,十分古樸。
六朝青瓷在中國陶瓷史上屬驚艷一筆。很多人都知道宜興紫砂,其實宜興青瓷更是源遠流長,也是宜興最早的傳統工藝品。
據介紹,從商周時代起,宜興地區就開始生產原始的青瓷,到兩晉南北朝時,已大量燒造,產品胎質細致,燒成后器質堅硬,釉色帶有一點灰色或淡紅色。從宜興青瓷歷史發展的淵源看,在地域上與早期越窯系的浙江青瓷的主要產區上虞、余姚、慈溪、紹興一帶毗鄰,在相互影響與作用下,制作工藝與產品特色十分接近。因此,宜興青瓷當屬江南越窯系青瓷,但舊時更有“陽羨青瓷駕越州”之說。
無錫博物院副院長陳瑞農一邊欣賞著兩件青瓷器,一邊興奮地說,這個發現不能用市場價格來估量,1976年在宜興周墓墩出土的神獸壺是國寶,而這兩件宜興地產東晉青瓷品,雖說粗糙了點,但給“陽羨青瓷”增添了很好的實物注釋,希望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