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陽殷墟博物館 商代陶“爽+瓦”
這塊名叫“爽+瓦”的陶塊,表面布滿橫豎交織的凹痕,是那時人們用來搓澡的工具。3000多年前的老祖宗已經懂得搓澡這么精致、講究的生活了。

殷墟中出土的動物骨架和刀具,說明古人幾千年前飲食就已經很講究了。
甲骨文中動不動記載成百上千地殺牛殺羊祭祀神祖,專家分析說,祭祀后的牛羊肉自然也祭了活人的“五臟廟”。甲骨文還記載,當時人們有飯后剔牙潔齒的習慣。估計跟吃肉有很大關系.
商朝人的烹飪手法已頗為精妙,燔、炙、炮、烙、蒸、煮、爆、燒、燉、燴、熬、脯、羹……從這些字的偏旁可以看出,商朝人的吃法是以火熱食,而且殷墟出土的許多器物,底部都有煙熏火燎的痕跡。

安陽殷墟博物館 好汽柱銅甑形器(炊煮器)
那時候的廚具種類豐富,比如婦好墓中出土的三聯甗,重達138公斤,由一個甗架(多眼燒灶)和三口可自由移動的大甑(蒸鍋)組成,類似今天的“火鍋”。其他還有炊器鬲,食器豆、簋、盂,盛貯器尊、壺、卣、罐等。不過,這些用具有鮮明的貧富貴賤之分,青銅器物通常是貴族專利,而平頭百姓多用陶器。

安陽殷墟博物館 酒器銅觥的蓋子
“酒池肉林”一度是中國人對“奢靡”認知的極致,正是商朝人貢獻了這個詞語。殷墟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成套的銅質和陶制酒器,證明殷人上下“率肆于酒”的歷史記載所言非虛。以中國第一位女將軍、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墓為例,共出土青銅容器210件,其中74%都是觥、爵等酒器!

殷墟出土的動物形青銅酒器,花紋雕刻精美。酒蓋取下后還可以插在牛嘴中,即保證了酒蓋不會丟失,又保持了酒蓋的清潔。
由于商朝人愛酒,糧食也有了貴賤之分。當時人們吃“五谷”——黍、粟、麥、稻、高梁,最常見的是黍和粟,但地位有天壤之別。黍是釀酒原料,格外受奴隸主貴族待見,平民等閑享用不到,社會上彌漫著“貴黍賤粟”之風。商朝時酒精度數不高,相當于今天的啤酒、米酒。1983年,考古人員在安陽郭家莊發掘殷商墓葬時,發現一個銅卣中有白色液體,經化驗含乙醇成分,應該是殷商時期遺留下的酒。


白家墳西地出土商代陶制地下排水管道
商朝人的住宅既有宮墻文畫、堂崇三尺的大型宮殿建筑,也有平地挖坑、修飾簡略的穴居住房。據甲骨文記載,殷商時期的建筑名目眾多,有宮、宗、家、庭、寢、門、戶等,而“文室”、“麗室”等室名,可以讓人想象房屋有多么華美。可見,商朝人在建房筑城方面很費神思。尤為稱道的是,他們的排水技術已經相當發達。1975年白家墳西地出土了商代的陶制地下排水管道,共28節,表面有細小的繩紋,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
當時的建筑材料以土木為主,但是人們懂得在支撐房屋的木柱子下面擺放柱礎石,以防木頭腐化。為了保證房屋結實牢固,商朝人把木棍捆扎在一起夯土。殷墟博物館的大邑商展廳展示了出土的商代殘墻壁,表面有凹凸不平的圓窩,就是夯土留下的痕跡。

安陽殷墟博物館 刻有卜辭的牛肩胛骨
商朝人遇到疑難困惑都去問鬼神,占卜在商代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國人最熟悉的一片甲骨曾先后出現在歷史教科書和郵票上,上面記載的卜辭只有問沒有答。連續占卜11次,都是問同一個問題——“商王田獵有災禍嗎?”由于這片牛肩胛骨明顯缺了右下角的部分,有專家推測,可能占卜結果是有災禍,所以把答案切掉了。

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精美骨質首飾。在經濟還不發達的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就已經精益求精了。
商代手工制作十分發達,包括燒陶、冶煉青銅、養蠶紡織、做裝飾品等。殷墟出土了大量動物骨頭做成的骨笄、骨蛙、骨虎等女性飾品,有的還鑲嵌著綠松石。此外,商朝人喜歡音樂,殷墟出土的陶塤現在還能吹出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