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光礁1號”沉船遺址
近日,籌備已久的《問海——華光礁1號沉船特展》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館開展。展覽重點圍繞這艘沉沒古船出土的文物,向觀眾展示了中國古代海洋文化,以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華光礁1號”是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島的遠海地區發現的第一艘古船,該船是一艘南宋商船,800多年前在航行到西沙華光礁時不幸觸礁沉沒。2007年,考古人員對該沉船進行了大規模發掘,出水了上萬件珍貴文物。
南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航道。這片廣闊的水域聯結了亞、歐、非三大洲的文明。八百多年前,一艘滿載貨物的南宋商船,在航行到西沙華光礁時不幸觸礁沉沒。時光推進到21世紀,作為在我國西沙群島的遠海地區發現的第一艘古船,這艘南宋古船于1996年被漁民發現,隨后被考古學家歷盡艱辛打撈出水,并定名為“華光礁1號沉船”。

“華光礁1號”沉船出水醬褐釉、黑釉瓷器
“華光礁1號沉船”船體打撈上來后共有500多塊船板,正在修復復原,預計8年后才能還原成功。據專家考證,“華光礁1號沉船”是從福建泉州港出發的,運載的都是南宋外銷瓷,本來是打算經由海上絲綢之路航線,前往東南亞甚至更遠的地方。這艘船在經過西沙華光礁礁盤時,出現了駕船操控失誤,巨浪將船只托起,被抬入礁盤內淺水珊瑚叢中擱淺,最終船破貨碎,在南海沉睡了八百多年。
“華光礁1號沉船”的成功出水,是中國在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例。

“華光礁1號”沉船特展展出的出水瓷器
此次在《問海——華光礁1號沉船特展》上亮相的,相當一部分是“華光礁1號沉船”上的外銷瓷器,多為南宋時期東南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民窯所燒造的青釉、青白釉、醬黑釉等產品,也有少部分是來自景德鎮的青白瓷器。器形有常見的碗、碟、盤、壺、缽,也有比較少見的文具筆洗、茶盞等。這些外銷瓷器最終沒有到達它們的目的地,而成為今日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

“華光礁1號”沉船上與珊瑚礁緊緊結合在一起的小罐
由于時間久遠,展柜中有的瓷器已經和珊瑚緊緊膠結在一起,無法分開。還有一些瓷碗,一只套一只疊在一起,同樣難以剝離。據專家介紹,外銷瓷在海船上就是這樣摞在一起的,中間以稻草作為填充物,避免瓷器在運送過程中的損失。而為了多運送貨物,船員只能在貨物上部休息。
這次展出的除“華光礁1號沉船”文物外,還有其他大量在中國南海地區發現的古代沉船文物,年代從唐代一直延續到明清。通過目前的水下考古調查可知,有數百艘古代沉船“沉睡”在我國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一帶。海南省有關方面正在籌劃以“華光礁1號沉船”為基礎,在西沙群島上籌建中國南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