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探方位置)
2014年8月,故宮博物院內部消防管線鋪設工程施工時,在位于西華門內南側的南大庫區域西段消防管道溝內發現一處瓷器殘片堆積,此處地近清代庫房建筑,且集中出土大量瓷器殘片。為認清遺跡的年代、性質,搶救出土標本,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探訪布于原規劃管線溝北側,正方向,3.6米×3.6米探方,編號14G10T1。遺跡清理完畢后,為認清其與鄰近南大庫建筑的關系,在探方西北部向北擴方,東西2、南北0.9米,擴出部分北壁直抵南大庫建筑臺基??傆嫲l掘面積14.76平方米。

探方平、剖面圖

探方全景
瓷片埋藏坑(H1),開口③層下,打破地面1(DM1)及④層,北壁保存完整,東壁、南壁上部均被現代管道溝破壞,西側被另一處灰坑2(H2)打破,西壁位置不明。其殘存部分開口平面呈圓角長方形,東西約2.6米,南北約1.4米(自南壁被破壞位置測量)。坑北壁為直壁,微有收分,坑東側現代管線溝下殘存東壁的下半部,南側消防管線施工溝下殘存南壁的下半部,做法均與北壁一致??由?米(自北壁開口位置測量),坑底較平,平面呈圓角長方形,東西約2.5米,南北約1米。坑內堆積不分層,細碎瓷片與較大塊瓷片混雜堆積,其間的填土土質疏松,呈黃褐色,局部較大塊瓷片間無填土。從層位及保存狀態判斷,殘存的坑內堆積是一次性堆積、填埋的,未經后期擾動。
瓷片埋藏坑(H1)中清理出來的瓷器殘片總計有約數萬片。其中,八成器物有年代款識,根據器物特點及年款,標本的年代最早為明洪武時期,最晚為清光緒時期。明代標本占比不及10%,清代標本占比約90%。青花類器物在全部標本中占比最多,年代跨度最大,器型包括碗、杯、盤、瓶、洗、罐等。
下面以部分碗、盤類器物為例,擇要按年代早晚進行展示,以說明埋藏坑包含物的年代:

明洪武

明永樂、宣德

明嘉靖

清康熙

清雍正

清乾隆

清嘉慶

清道光

清光緒
根據初步整理,瓷片埋藏坑(H1)中出土的標本,按照故宮博物院瓷器藏品依釉色分類的標準,可大體分為:青花、釉里紅(包括青花釉里紅)、黃釉、紅釉、白釉、藍釉、醬釉、紫釉、暗茄皮紫釉、黑釉、黃地綠彩、綠地紫彩、白地綠彩、青花五彩、白地礬紅彩、豆青釉礬紅彩、礬紅地拔白、粉彩、琺瑯彩、仿哥釉等,共計二十個品種。

出土黃釉標本

出土紅釉標本

出土白釉標本

出土藍釉標本

上:出土黃地綠彩標本 下:出土綠地紫彩標本

上:出土白地礬紅彩標本 下:出土礬紅地拔白標本

上:出土粉彩標本 下:出土仿哥釉標本

在出土的明代晚期青花標本中,青花開光花瓣口大盤,從開光布局、花卉畫法、青花發色等特點來看,該盤符合萬歷時期克拉克風格瓷器的特點。同時,同樣風格的瓷器殘片在同一區域其它發掘地點還有出土。

瓷胎畫琺瑯黑地梅竹紋盤。清代出土器物中,唯一一件瓷胎畫琺瑯。敞口、淺曲腹、圈足,薄胎,盤心、外底無紋飾,素面施透明釉。外壁以黑色為底,繪一棵梅花樹。樹干底部兩側各繪竹枝,竹葉上亦點染淡黃色。外底在釉上用彩料繪雙方框,內框細線正方形,外框粗線,正方形用圓角,殘存部分保留工整的宋體“正年制”三字雙行款,料彩已脫落,僅存透明痕跡。
根據出土遺物,瓷片埋藏坑的年代不早于清光緒時期(1875-1908年)。根據地層關系,坑形成之后與地面1地平基本相同,兩者共存。其上③層土最高處接近現代地面,②層土打破③層之后,高度相近,均不高于南大庫建筑臺明,兩者形成年代應在光緒晚期或之后不久。結合南大庫區域的管理檔案記錄,埋藏坑的形成年代應在光緒后期至宣統退位(1911年)之前。清代宮內瓷器庫房有定期清點的制度,對物品名稱、數量、傷況均作記錄,直至清末,仍嚴格執行。本次發現瓷片埋藏坑的形成,應與這一查庫房的制度直接相關。
將特定類型瓷器殘片集中掩埋的作法,以往在窯址中多有發現,這種在制瓷階段對落選產品嚴格控制、集中管理的制度,是官制瓷手工業的主要特點之一。本次在清代宮城內臨近庫房位置發現的瓷片埋藏坑,是御用瓷器從生產初端到使用末端同樣處在嚴格壟斷與管理下的實物證據,顯示了清代宮廷作為御用瓷器使用地,同樣存在對殘損器物的嚴格控制、集中管理制度。在臨近庫房位置開挖深坑、集中掩埋殘損庫藏器物這一具體作法,填補了檔案相關記錄的不足,為探討明清時期宮廷用瓷管理制度、清代內務府御用物品管理制度等問題,提供了實物資料。
克拉克風格瓷器,一般認為是明清時期因海外貿易而產生的品種,實物少見于國內城址或墓葬內。本次在故宮內發掘出土的明代晚期克拉克風格瓷器殘片,與大量原庫房內御窯瓷器同出,為研究此類器物在中國境內的流布,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本次出土的瓷胎畫琺瑯黑地梅竹紋盤,暫未見有完全相同器物存世。黑地梅花瓷胎畫琺瑯盤見于清內務府檔案,本次出土標本與檔案記錄相符,為探索雍正時期瓷胎畫琺瑯器物的特點、重新審視傳世器物品類,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2014年南大庫瓷片埋藏坑的考古發掘,是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故宮院內按照既定考古勘察方針、考古發掘規程,及時發現并進行搶救性發掘的一處重要清宮遺跡。瓷片埋藏坑及南大庫區域原始地面的發現,為整體考察明清宮城遺址內的各時期建筑的布局、功能提供了考古學依據。大量出土的瓷器殘片標本,為運用考古學理論和方法對院藏文物進行研究,提供了考古學材料依據;為故宮博物院相關專題展覽豐富展品類別、拓寬科研視野,提供了考古學的支撐;同時也為深入認識清宮舊藏文物的原始儲存與管理制度,提供了新的實物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