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舞陽賈湖遺址
賈湖遺址位于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距今約7500―9000年,是一處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文化積淀極為豐厚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重要的代表性遺址。
賈湖遺址先后經歷了8次考古發掘,出土文物6000余件及大量人類骨骼、動物遺骸和植物標本。賈湖遺址及其遺物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中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尤其是這里出土的我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骨笛和家養豬以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和原始文字資料之一,在我國乃至世界音樂史、農業和家畜起源、漢字起源研究中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骨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賈湖遺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存,提供了連接黃河中游至長江中游之間新石器文化關系的一個連接點。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社會的經濟、技術、文化、藝術和社會發展狀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賈湖先民創造的燦爛文化,是東亞地區萬年以來第一座歷史豐碑和文化高峰,與同時期西亞兩河流域的遠古文化相映生輝。

墓葬出土綠松石

賈湖骨笛

賈湖遺址

器物上契刻符號

墓葬隨葬龜甲
主要發掘單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舞陽縣博物館 等。遺址發現者、發掘領隊及歷年主要發掘參與者:朱幟、郭天鎖、張居中、王良啟、楊振威、王勝利、裴明相、魏興濤、藍萬里、楊玉璋 等。
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
裴李崗遺址在1977-1979年先后經過多次調查和發掘,發掘面積約2400平方米。2018-2020年重啟考古工作,面積約500平方米,新一輪發掘發現了確鑿的舊石器時代遺存,修正了過去模糊的認識,尤其是為認識墓葬、農業發展水平提供了新證據,為進一步填補新舊石器時代過渡生活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裴李崗文化因最先在新鄭的裴李崗被發現與發掘而得以命名,裴李崗遺址在裴李崗文化研究、區域類型和分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性的地位和特殊意義。
裴李崗文化的發現,對于探索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的發展及其與中原仰韶文化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農業生產工具及家畜骨骼的出現,對于探索我國農業、畜牧業和陶器制作起源等具有重要作用。

裴李崗遺址的考古發掘

裴李崗遺址工作照

石鐮

石磨盤、石磨棒

陶鼎
主要發掘單位
開封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新鄭縣文物管理委員會、鄭州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鄭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等。發掘領隊及歷年主要發掘參與者:李友謀、任萬明、王吉懷、鄭乃武、陳星燦、李永強、黃富成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