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隨州曾侯墓群
湖北隨州曾侯墓群是以隨州為中心,地域涉及棗陽、京山的隨棗走廊一帶,時代跨西周早期至戰國的十余位曾國諸侯級墓葬遺址。自1978年發掘以來,歷時四十余年,發掘曾侯乙墓、文峰塔墓地、葉家山墓地、棗陽郭家廟墓地、京山蘇家壟墓地及冶煉遺址、隨州漢東東路墓地和棗樹林墓地,為南方東周墓葬發掘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研究東周諸侯葬制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墓葬發掘出土的隨葬品為東周考古斷代樹立了新的標尺,一些保存完好的器物為器物命名與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體量宏大的青銅器為研究兩周時期冶鑄工藝、銅料來源等科技檢測提供了樣品。大量音樂文物的出土,尤其是中國第一套完整的編鐘與其它樂器組合的出土,為研究兩周時期禮樂制度和音樂史提供了實物資料。大量竹簡及記載的歷史資料為研究兩周時期歷史、官職等提供了新的出土文獻資料。出土的楚系器和楚惠王镈鐘,為研究曾楚關系和楚文化提供了新一批的實物資料。
曾侯乙墓與曾國考古系列發現使曾國成為商周考古中物質文化面貌揭示最為完整、全面的諸侯國,而曾國歷史從傳世文獻記載不明,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國君世系、社會階層、文化面貌,一部“曾世家”完整的展現于學術界,研究得曾隨為一國,圓滿解決了長達四十余年的學術爭端,體現出考古寫史的作用和意義。

曾伯漆壺

曾侯方鼎

曾侯乙編鐘

葉家山墓地全景照(東北-西南)

曾侯乙墓發掘現場
主要發掘單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館、隨州博物館、京山市蘇家壟遺址管理所、棗陽市博物館 等。發掘領隊及歷年主要發掘參與者:譚維四、院文清、黃鳳春、方勤、郭長江 等。
四川成都金沙遺址
金沙遺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區西北的原金沙、黃忠等村,是中國長江上游青銅時代的古蜀國都邑遺址。遺址堆積面積達5平方公里以上,年代約距今4000至2500年,涵蓋新石器時代的寶墩文化遺存,商周時期的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和新一村文化遺存。其中,距今3500至2500年的遺存是金沙遺址的主體堆積,發現了大型房屋建筑基址、大型濱河祭祀場所、居住區、墓地等重要遺跡。出土了金器、銅器、玉器、石器、漆木器、象牙、陶器等文物數萬件。
金沙遺址的發現將成都的建城史提早到距今3200年前后。金沙遺址與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遺址、商業街船棺葬遺址共同建構了長江上游先秦時期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4個階段,極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內涵與外延,表明其獨特而多元的文化面貌是構成華夏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
2001年金沙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5年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圖案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2006年被批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獲批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07年,金沙遺址博物館在金沙原址上建成開放,2012年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青玉十節玉琮

銅立人

“太陽神鳥”金飾

2007年文保人員對金沙遺址出土象牙進行修復保護

陳列館鳥瞰圖
主要發掘單位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等。發掘領隊及歷年主要發掘參與者:王毅、朱章義、張擎、周志清、江章華、劉駿、陳云洪、唐飛、王方、陳劍、姜銘、何錕宇、王林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