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吉林集安地區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的發現已140余年,先后歷經金石學家、中外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關注。都城周邊的遺跡以其數量龐大、類型多樣、分布密集、等級高貴、外觀完整、蘊含豐富等特征,展現了高句麗崛起過程中政治、文化、軍事、經濟、風俗的多方位的變遷軌跡,是高句麗鼎盛時期保留下來的珍貴的考古資料,揭示了高句麗民族在崛起初期的文化面貌以及與周邊族群的交流、融合的進程,體現了高句麗在中原王朝、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文化鏈條上的歷史地位,堪稱東北亞考古遺產的寶庫。
考古研究從依據客觀遺跡和遺物為對象的獨特視角,揭示了高句麗物質文化面貌,闡釋其精神文化源流,展現多民族文化屬性,完善其社會發展進程。1972年以來的文物保護工程主要有好太王碑碑亭、壁畫墓封閉及化學封護、重點墓片維修和環境整治、王陵所在地點的土地劃撥和居民動遷、墓區全覆蓋安防工程、國內城城墻的局部歸安、丸都山城甕門、城墻及蓄水池的清淤、維護、重點遺跡的監測系統等50余項。高句麗遺產研究與保護的成果,使邊境小城集安迅速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文物觀光地。

丸都山城及山城下墓區遠景區

丸都山城宮殿址全景圖

銅灶

鐵鏡

高句麗銅鎏金器
歷年主要發掘單位
吉林省博物館、集安縣博物館、吉林省考古學習班、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歷任發掘領隊及主持發掘者、主要參與發掘人員:方起東、李殿福、柳嵐、張雪巖、傅佳欣、金旭東、宋玉斌、王洪峰、安文榮、王志剛、李光日、孫仁杰、遲勇、董峰等。
江蘇徐州漢楚王墓群
江蘇徐州地區的漢代楚王陵為西漢時期分封在徐州的楚王及其王后的墓葬,時代延續整個西漢王朝,是我國漢代諸侯王陵中保存最完整、序列最清晰的一個系列。
徐州地區漢代王陵發現和發掘的較多,自1980年正式發掘第一座崖洞墓以來,已累計發現8處18座墓葬,它們分別是:獅子山2座、馱籃山2座、北洞山2座、臥牛山3座、龜山2座、東洞山3座、南洞山2座、楚王山2座。這些墓葬均分布在西漢楚國都城彭城(即今徐州市區)周圍的山上,一般與徐州市距離不超過10公里。以上墓葬除楚王山2座漢墓和獅子山之王后墓未經發掘,其余7處15座皆經過考古發掘。
徐州漢代楚王陵能夠排出比較明確的序列并歸納出一些基本特征,它的發展具有自身的系統性,對于漢代陵寢制度、典章制度、文物考古、社會歷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徐州地區漢代楚王陵考古歷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考古學百年發展的縮影,對于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經驗和啟示。

獅子山楚王陵墓考古發掘鳥瞰圖

徐州漢兵馬俑一號坑發掘

玉龍

陶跽坐甲胄俑

金縷玉衣
歷年主要發掘單位
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南京大學、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銅山縣圖書館。歷任發掘領隊及主持發掘者、主要參與發掘人員:鄒厚本、尤振堯、蔣贊初、王愷、李銀德、邱永生、耿建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