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法門寺遺址
法門寺遺址位于陜西省扶風縣法門鎮。1981年8月,法門寺明代磚塔坍塌。1981年至1987年,因保護和維修需要,先后對法門寺殘塔、塔基進行清理與科學考古發掘。發現了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出土了目前唯一被佛教界認定的佛祖真身舍利。
出土的121件(組)金銀器多為唐皇室供奉,數量大、品類多、等級高、制作精美,大部分有確切的銘文記載。出土的14件秘色瓷揭開了“秘色瓷”之謎,為秘色瓷的鑒別提供標準器。出土的700余件絲綢堪稱“唐代絲綢寶庫”。而出土的20件琉璃器為伊斯蘭玻璃考古的重大發現。出土的一套唐代宮廷茶具展示了制茶工序及飲茶的全過程,為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宮廷茶具。這些珍貴文物為佛教考古和唐代文化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法門寺文物珍品曾多次走出國門,先后到日本、韓國、德國、瑞士、英國、美國等國家展出,成為連接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

陜西法門寺遺址遠景圖

法門寺塔地宮發掘情景

佛指舍利

鎏金銀捧真身菩薩

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
歷年主要發掘單位: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寶雞市文化局、扶風縣文化局、西北大學、法門寺文管所。
歷任發掘領隊及主持發掘者、主要參與發掘人員:石興邦、韓偉、曹瑋、王占奎、任周方、淮建邦、付升岐、王倉西、羅西章、王保平、韓金科、柏明、楊繩信 等。
陜西唐大明宮遺址
唐大明宮作為我國規模最大的宮殿群,是我國古代建筑史上的巔峰之作。唐大明宮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區,面積約3.5平方公里。對唐大明宮遺址開展的系統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始于1957年,至今已經持續不斷地歷經六十余年,可謂我國考古百年史上最重要、獨樹一幟的考古工作之一。
歷年考古工作確定了包括城墻、城門在內的唐大明宮遺址的范圍和平面形狀,搞清了大明宮殿前區、宮殿區、后宮園林區三大組成部分,以及縱貫丹鳳門、含元殿等三大殿、太液池的中心軸線,全面發掘了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清思殿、翰林院、中書省、太液池等宮殿、官署、園林建筑遺址,了解了其建筑內涵及主要特點。這些科學工作所取得的豐富而又扎實的考古資料,不僅驗證了古代史料的相關記載,也大大地彌補了史料記載不足的缺憾,為隋唐長安城遺址乃至中國古代都城宮殿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實物資料。同時,考古工作也揭示出了唐大明宮宮殿建筑的對稱有序和恢宏大氣以及皇家園林人工山水的精致華麗等,形象地體現出唐代宮殿建筑的作風特點。
唐大明宮遺址的考古成就,為大明宮遺址的完整保護、西安市的城市建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1961年,在考古基礎上,國務院把大明宮遺址列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10月,唐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和開放。2014年6月,聯合國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唐大明宮遺址納入“絲綢之路:長安至天山廊道的路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陜西唐大明宮遺址遠景圖

含元殿遺址出土的圓雕石螭首

透雕走龍石欄板

大明宮宗教建筑三清殿遺址出土的鎏金銅獅像

大明宮右藏庫出土的封泥(印文“云南按撫使印”)
歷年主要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大明宮遺址保管所、日本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
歷任發掘領隊及主持發掘者、主要參與發掘人員:馬得志、安家瑤、馮孝堂、龔國強、何歲利、李春林、唐龍、高本憲、張元中、張關心、甘洪更、劉勇、師文博、韓海梅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