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們正在修復越南遺址出土的陶器

作者在研究越南遺址出土的玉璋

越南遺址出土的高領陶罐
回顧中國一百多年的考古歷程,從20世紀20年代的外國人來中國探險和考古調查,到此后的中外合作,再到拒絕外國人來,后來再次中外合作,中外考古學術交流一派繁榮。但是,冷靜思考就會發現:這些合作交流都是在中國境內考古,還沒有中國考古機構有組織有目的地到國外去考古,從學術和文化交流來說不應該也不正常。
僵局的打破,就在2006年。
大勢所趨 機緣巧合
2006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在越南所做的田野考古發掘,是我國內陸省級考古研究機構在國外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工作。也有人說這是國內考古機構第一次在國外獨立發掘完成的考古發掘。
說起這邁出國門的第一步,可謂大勢所趨、機緣巧合。
1992年夏天,香港中文大學召開鄭德坤教授80壽辰的紀念大會。四川因為剛發現了三星堆遺址舉世矚目,尤其是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加上四川是鄭德坤教授工作過的地方,受到了特別的邀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學都有專家參加大會。后來,聽說越南學者在會上介紹了本國著名的馮原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牙璋照片,并認為這與三星堆有聯系。這消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8年,香港中文大學召開了比1992年規模更大的東亞古玉研討會,本人參加了那次盛會,和越南參會學者面對面交流并看到了那張玉牙璋的照片。越南學者還表示歡迎中國考古機構去越南考古調查發掘,不由人怦然心動。
光陰荏苒,到了2004年夏,已調至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兩年的我,有機會考察了越南國家博物館。在與館長交流時,我問他我們單位如果到越南考古發掘,有無可能性?館長熱情地發出了邀請。
回國后,我立即向同事們匯報了此事,得到了大家的贊成。大家認為,中國考古是該走出國門了,而去越南發掘一處與三星堆遺址同時代,且出過與三星堆相近的文物的遺址,對我院的考古事業發展是個機遇,對推動三星文化的學術研究意義深遠,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
文化自覺 風險共擔
好事多磨。相關部門雖然高度重視并認真研究,也認為是件好事,但由于史無前例,只能表示愛莫能助。
咋辦,放棄還是繼續?
機會難得,不能輕易放棄!出國考古雖是地方考古所所為,但若成行,在國外一定程度上也是代表中國考古的形象。于是我們決定作為院里自擬項目來實施。為了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我們找到了田野考古力量更強、經驗更豐富的陜西考古研究院。我們向時任院長的焦南峰先生介紹了情況,也說了面臨的困境。他當即表示,這是大好事,愿意和我們工作同進退、風險共擔當,很是令人感動。這也更增強了我們去做這件事的決心和信心。到2006年秋,我院和陜西考古院自立項目、自籌經費、各出兩人組成的赴越南考古隊終于成行了。
考古隊到越南后,受到越南國家博物館的熱烈歡迎,他們派出了專人配合我們的業務和后勤工作。我方考古隊詳細調查了越方提供的幾處遺址,最后選定永福省義立遺址作為發掘點。在越南前后工作近三個月,發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我們親手發掘出了與三星堆同時期的、與三星堆文化有一定聯系的一批遺物遺跡,收獲遠超預期。
發掘期間,考古隊開放工地讓當地民眾參觀,這支中國考古隊的工作得到了越南國家博物館的首肯和社會的良好評價,考古隊員的敬業精神、認真態度都給越方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新中國考古從調查、發掘,到修復、整理自成體系的理論方法,也在越南的考古工地中得到了較好的應用展示。
2007年春天,川陜兩省考古院在北京舉行了越南義立遺址發掘的匯報會,與會的老一輩考古學家 徐蘋芳、張忠培、嚴文明、李學勤等先生,對這項工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川陜兩家考古院赴越南的考古發掘,在中國考古發展史上有極其正面的示范效應,給中國考古走出國門開了個好頭,中國考古發掘應該走出去,也到了能走出去的時候。當然,專家們對出國考古發掘應該著手的語言、專業、文化、外交上的準備也提出了很多好的指導意見,令我們受益良多。
隨后,我們還邀請越南國家博物館的同行到陜西四川兩地訪問交流。2010年后,陜西考古院王煒林院長也一如既往地支持赴越南的考古工作。2011年年底,應越南國家博物館的邀請,我、焦南峰和當年參加發掘的隊員們專程前往越南,主要商討考古資料的整理和出版事宜。此后,報告編寫駛入快車道,今年春節后,報告正式交付文物出版社。我們的第一次國外考古——越南考古,畫上了句號。
邁出國門 走向世界
如今,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在我們越南考古之后不久,國內陸續就有考古機構去俄羅斯、肯尼亞、越南、老撾、孟加拉……特別是在今年三月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先生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先生同時呼吁,國家應高度重視中國考古走向世界,提請國家把考古走出國門作為國家間文化交流項目,上升到大國的文化發展的戰略高度來對待。
5月21—23日在鄭州召開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主題就是“走向未來,走向世界”;大會還特別安排了近年在柬埔寨、洪都拉斯、蒙古、烏茲別克斯坦做考古的國內四家考古機構作報告,國際味極濃。
最近有朋友對我們說,從十年前你們出國考古的一小步,到今天中國考古界出國考古邁大步;從十年前你們出國考古的一個蝴蝶翅膀振動,到今天中國考古即將刮起走向世界的大風,很佩服你們兩院當年的勇氣和擔當。我回答他們說,別把我們當年的決定和行動拔得那么高大上,我們只不過是把考古當事業在做。是職業使命感的驅使、是時代和機遇、是同事們的努力和擔當、是領導們的支持和老專家及同行們的鼓勵,成就了我們這次國外考古行動。僅此而已。(作者:高大倫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原載于 《光明日報》( 2016年06月10日 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