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華夏文博收藏家協會獲悉,天津民間古陶瓷器博物館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建中,除了北宋汝窯瑞獸、元青花罐、明萬歷罐、成化青花瓷碗、乾隆琺瑯彩瓷等重量級藏品外,還有一項主打展品就是宋朝到民國期間各時期的碎瓷片。據了解,古陶瓷博物館正式開館之后,這些碎瓷不但是展品,還擔負著教具的功能。
記者見到了正在籌建的古陶瓷博物館,博物館200平方米的主展廳已經開始布展了。
作為該博物館主創人的華夏文博收藏家協會會長邊正明告訴記者,這些展品的經濟價值保守估計已超10億元,收集這些藏品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用了他三十多年的時間。據了解,今年58歲的邊先生在瓷器收藏鑒賞行業已從業34年之久。館中的陳列是他的藏品中極具各時期代表的官窯和民窯燒造器。有罕見的唐代的萌芽狀態的青花瓷瓶器青白釉青花花卉紋凈瓶、唐三彩小碗;有宋代汝窯瑞獸和雙耳瓶;明朝的開門很好的嘉靖青花大罐;康乾盛事的青花棒槌瓶和琺瑯彩瓷等。
記者看到在展廳居中的兩個碩大的玻璃展柜中,里面放的不是瓷器,而是碎此片。這兩萬多片碎瓷只是邊正明多年來搜集到的一小部分。近年來,只要有時間他就要到老城鄉和運河、海河沿岸的工地上去,自己動手挖、還出錢請工人幫忙搜集。多年來,他搜集了十三四萬塊碎瓷片。“別小看碎瓷片兒,那也是空前絕后的展品。”在碎瓷片上,邊正明揣摩出了不同時期的青花瓷的畫料和做工的細微差別,總結了更多的鑒賞知識。他說,“這些碎瓷雖然沒有太大的經濟價值,但它的研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邊正明認為,收藏的最高境界是與人共賞,要開發其社會效益,他希望古陶瓷博物館建成開放后能成為藏家和市民交流和學習的平臺。他設立的碎瓷片展柜中,所有的瓷片都沒有出處和文字介紹,但它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鑒賞學習教具。人們可以在學習鑒賞的時候來到這里,通過給這些碎瓷片斷代來鍛煉自己的收藏眼力,不懂之處可以向在場的專家請教學習。
另據了解,邊正明編寫的《青花殘瓷比較研究》一書目前正在校印過程中,預計在古陶瓷博物館開館時和眾市民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