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蘭州6月7日電(記者 王艷明)在中國西夏文化研究專家的努力下,失傳700多年的西夏瓷器制作技藝在甘肅武威“復活”。
“我們已經成功燒制了100多件西夏瓷器,有釀酒器具、生活用品、文化用具、軍事用品等,在工藝上完全傳承了西夏瓷器的風格。”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孫壽齡說。
西夏是以黨項族為主體在中國西北建立的古代政權,公元1038年建國,疆域包括今天的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西部、陜西北部、青海東部等地。在與當時的宋、遼等國共處中,西夏不斷學習和吸收其他國家的文化藝術,創造了自己的文明。
“瓷器制作工藝就是西夏文明的一個縮影,上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寧夏靈武、甘肅武威,就曾發現了燒制西夏瓷器的窯址,出土了包括瓷器在內的很多文物。”孫壽齡說。
公元1227年,西夏亡國,西夏創造的各種文明,包括瓷器制作技藝在內,逐漸失傳。
“到了中國的明、清時期,很少有人能認識西夏瓷器,更不懂它的制作工藝。”武威市博物館館長黎大祥介紹,西夏瓷器保存下來的不多,在武威市博物館下設的西夏博物館內,館藏的西夏瓷器也就300多件,而展出的不過100多件。
“我們要讓現代人認識和了解西夏瓷器制作技藝,不能讓它永遠失傳。”作為國內能識讀西夏文并對西夏文化有著深入研究的專家,幾十年來,孫壽齡一直在為“復活”失傳的西夏文化而努力。
上世紀90年代末,經過潛心研究和反復試驗后,孫壽齡“復活”了西夏文泥活字印刷術,在海內外引起極大關注。近年來,他在“復活”西夏象棋后,又把目光轉向了西夏瓷器制作技藝的研究。
“西夏瓷器有自己的民族藝術風格,剔刻釉技法是最主要的特點,燒制出來的瓷器圖案呈浮雕狀,黑白分明,立體感非常強,器型種類有壺、碗、盤、瓶、硯、筆筒、滴水、蒺藜等,廣泛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孫壽齡說。
甘肅武威古稱涼州,是西北地區重要戰略要塞。史料記載:“大夏開國,奄有西土,涼為輔郡,亦已百載。”西夏時期,武威長期是其陪都,有著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地位。在武威境內,出土了大量西夏時期的文物,著名的有西夏碑、西夏木板畫、西夏泥活字版經文等。
“就西夏瓷器而言,武威出土的瓷器有300多件,這是目前國內已知出土西夏瓷器最多的地區。”孫壽齡介紹,2010年以來,經過不斷研究和試驗,他逐步掌握了西夏瓷器的制作工藝,還招收了三個徒弟,跟著學藝。
“為了達到與流傳下來的西夏瓷器同等的質感,我們連燒制瓷器的泥土都是從武威城南30公里的西夏窯城遺址附近取來的。”孫壽齡說。
“這是傳承和弘揚西夏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復活’西夏瓷器制作技藝,在今天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黎大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