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從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為期一個月的鄱陽湖老爺廟水域水下文物磁法探測工作水上作業于日前結束。據了解,本次探測采用的是先進的地球物理學高精度磁法,發現了大量明代中晚期的青花瓷和仿龍泉窯青瓷,而水底沉船的位置也在探測中初露端倪。
江西省內外專家7月再次揭秘“中國百慕大”
老爺廟水域位于江西省都昌縣多寶鄉,是鄱陽湖連接贛江出口的狹長水域,有“拒五水一湖于咽喉”之說,南起松門山,北至星子縣城,全長24公里。自古以來,該段水域是鄱陽湖最為險要之處,水流湍急,惡浪翻滾,讓過往航船難以提防,沉船事故常常發生,而且無從打撈,因此被譽為中國的“百慕大”,也被稱為鄱陽湖的“魔鬼三角區”。
鄱陽湖老爺廟水域發現大量明代青花瓷
為解開這片神秘水域的古代沉船之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都昌縣博物館與中國(武漢)地質大學聯合組成老爺廟水下文物調查探測隊,在今年7月合作開展這一水域水下金屬沉船的應用地球物理學高精度磁法普查,其目的是發現水下沉船并確認其平面位置。
本次探測采用較為先進的地球物理學高精度磁法
據悉,本次應用的地球物理學高精度磁法最初是尋找金屬與非金屬礦產、石油與天然氣的金屬物探的先進方法,目前已發展到解決水文、工程地質問題的水文、工程物探等領域,另外還廣泛應用在探測被掩埋的古遺址、古墓葬為考古工作服務的考古物探等方面。
根據以往的工作經驗,使用磁法探測埋深在50米以內、長度在20米以上的金屬沉船是十分有效的。此次探測的范圍為老爺廟上、下游各3000米(如圖所示)的地方,其中測區面積為北區7.2平方千米,南區7.5平方千米,合計14.7平方千米。
老爺廟水域發現大量明代青花瓷
調查人員在探測船的底部安裝了金屬探測器,并手持專業探測儀器和衛星定位儀器坐在船上,岸上還有專人把守高精度GPS衛星定位發射器。船只在衛星定位儀的指揮下按直線行走,每隔20米一個來回。調查隊員們除了做好水下探測的后期工作外,還對老爺廟周邊湖岸展開地毯式的文物調查。
經過仔細尋找,考古隊員采集到大量的明代中晚期的青花瓷和仿龍泉窯青瓷,還有少許白瓷和黑釉瓷。
據此次探測工作項目領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肖發標介紹,根據這些瓷片,可以初步判定老爺廟水域發現明代中晚期沉船的可能性最大,這一時期沉船裝載的貨物主要為景德鎮的外銷瓷器。
老爺廟水底沉船位置初露端倪
據負責此次探測技術工作的中國(武漢)地質大學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的王傳雷教授介紹,由于老爺廟水域需要調查探測的面積太大,因此整個探測工作將采取先普查發現沉船再詳查確定沉船位置的方式進行。
王傳雷指出,現在進行的是第一階段的普查工作,而在實地水上作業工作完成后,考察隊將對采集數據進行電腦處理。在發現沉船異常地點之后,再在該處確定合適的詳查面積,進行5*5米網格的詳查,以確定沉船的位置、規模、埋深等參數。預計到八月底提交探測的電腦數據分析成果。
多種最先進水下文物探測法將陸續參與揭秘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肖發標表示,此次與中國(武漢)地質大學合作開展的磁法探測,只是江西省考古部門為揭秘老爺廟沉船之謎開展的系列科技探測工作的一部分。
除了磁法探測還要進行第二階段的詳查工作以外,期間還將與東華理工大學(原華東地質學院)合作,準備應用多波束聲納探測、旁側聲納探測、淺地層剖面聲納探測等當今最為先進的水下文物探測技術對這片水域進行全方位的掃描式探測。
肖發標指出,有理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百幕大”之謎終將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