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山區午臺村臨近軫大路,道路兩旁種滿了莊稼,多年來,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誰也沒有想到,就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里,這片莊稼地下,竟深藏著4000多年前的文化遺址。
為配合萊山區軫大路拓寬工程建設,煙臺博物館日前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萊山區午臺遺址進行了第一階段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發現了豐富的大汶口文化至龍山文化時期的文化遺存,為我國研究4000多年前的社會形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學術依據。
龍山文化堆積層遺物豐富
午臺村位于萊山區南側,軫大路正好從村子旁邊穿過,2011年,市公路局為了方便市民出行,準備拓寬軫大路,并進行施工。為了防止施工破壞了午臺遺址,煙臺博物館工作人員先期對午臺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自2011年10月20日起至今,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發掘任務,這一區域主要包括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時期兩個大階段的一些遺跡和遺物,距今已有4000年至5000年的歷史。
在發掘現場看到,剖面上被工作人員分為6層,每一層都代表著不同時期的文化堆積,雖歷經多年,但仍可以看出當時居民的生活狀態和風俗習慣。最底層發現了大量的海貝化石。“這證明當時人們以海洋生物為主要食物來源,也說明了我們的漁撈和海洋采集活動自古就有。”王館長說,在第四層和第五層,發現了很多龍山時期的遺跡,包括墓葬、窯以及柱坑等等。同時,在現場還發現了24個墓葬。“這側面的反映了當時居民的生活習慣。”王館長介紹,龍山文化時期,在埋葬時用的是屈肢墓,遺體都是彎曲地的埋在棺材里,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棺木也已經化成灰燼,但留有40多件隨葬品。主要為陶器、石器以及骨器。
本次發掘收獲頗多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發掘過程中,在一個墓中發現了一個鏤空的“黑陶高柄杯" target="_blank">蛋殼黑陶高柄杯”,這是我市第一次發現龍山時期比較精致的蛋殼陶器。“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磬、亮如漆”,被稱作我國現代制陶藝術頂峰之作的蛋殼黑陶陶器,為龍山文化的一種代表性器物,是一種專為禮儀用的器皿,多見于較大型的墓葬中。

破碎的蛋殼陶高柄杯,需拿回去經專業人員進行修復,據介紹,修復后的高柄杯將與原狀一樣

蛋殼陶高柄杯,在陽光照射下,可以很看到中間鏤空的圖案

部分從午臺遺址發現的文物
“就是因為這個陶器薄如蛋殼,所以特別珍貴。”王館長介紹,以前在長島大口遺址發現了一個并不完整的蛋殼陶杯,但這次發現的蛋殼陶高柄杯比較完整,非常精致。這個杯子周圍還包著厚厚的泥土,仔細看可以看到杯子中間鏤空,杯子外表漆黑黝亮,最薄的地方還不到1毫米,放在太陽下可透過細致的小孔看到陽光。
在工作人員臨時租住的地方,還陳列著發掘出來的遺物。“這是石刀,現在還很鋒利。這是骨錐,還有骨針。這邊還有大量破碎的陶器…”在這個10平米的房屋內,工作人員進行簡單地的介紹。“這些遺物都要拿回去做進一步的研究,進行整理和拼接修復,以恢復其原來的樣子。”王館長介紹。
為研究龍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據介紹,從大汶口文化到龍山文化這個階段,膠東地區的遺址比較多,而真正進行科學發掘的遺址卻并不是很多。“此次發掘,我們發掘了龍山和大汶口兩個時代銜接緊密的地層關系,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形態包括自然環境都有重要意義。”王館長介紹,此次發掘中,工作人員采取了大量不同的土樣,獲取各種植物、作物的種子,來分析和認識當時的經濟形態和自然環境。另外還要對人體骨骼和各類動物骨骼進行多學科研究,全面了解當時人類體質特征、生活狀況以及社會經濟等。
對于此次發掘的意義,王館長表示,如此密集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建筑遺跡和墓葬在膠東地區中首次發現,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而出土的大量遺物,也對認識這個時期膠東地區的文化內涵、特征、時代等都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