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從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獲悉,考古人員近日在配合基本建設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一處唐長安城墻外的陶窯遺址,其中一組六窯共用一個工作面的陶窯十分罕見,為人們豐富唐長安的認知提供了新材料。
據了解,這處發現于西安西郊的文化遺址,在基本建設的清理過程中共發現了三組唐代陶窯遺址。由于遺址位于唐長安城西城墻外側,考古專家推測遺址處應是一個手工作坊區,為唐長安城內外的居民提供建筑材料。
主持考古發掘的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翔宇說,過去發現過唐代窯址最多就是兩三個窯用一個工作坑,這次發現六個窯共用一個,即在一個工作坑中實現制作陶器的多種工序,一方面證明陶窯本身的規模很大,可想象當時分工應十分精細,另一方面其平面呈“非”字形的窯群現象也十分少見。
據觀察,新發現的9座唐代陶窯的單體窯室都是由人工在生土層中旋削而成,平面成馬蹄形,口小腹大,共分為窯道、封門、火塘、窯室、煙道五部分。根據測量,陶窯開口在土層下0.6米深,由3組窯組成。第一組就是6座陶窯共用一個工作坑(窯道),呈南北走向,6座陶窯兩兩相對,依次開掘于東西兩壁上,平面呈“非”字形。窯道殘存長度13.9米,北寬3.8米,南寬3.4米,其時規模應當十分可觀。
張翔宇說,在窯內出土了大量殘損窯具、瓦當、筒瓦、板瓦、壺、碗、俑等器物,具有明顯的唐代特點。其中筒瓦、板瓦、條磚、方磚等建筑構件居多,伴有大量陶罐、陶碗殘片,夾雜少量窯具、陶俑殘片和陶質模具等。
此外,由于此次考古發現是配合基本建設過程中隨工清理的搶救性發掘,除9座陶窯之外的其他發現仍有待進一步考古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