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臺外海域發現部分古代瓷器碎片;赤島附近海域發現部分明朝末年的瓷器碎片;聲納探測大公島海域有凸起,有可能是一戰時期沉沒的奧地利軍艦……
昨日(3月9日)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第四期全國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培訓班培訓結束,同時意味著他們在青島的考古暫告一段落,從考古結果看,青島的水下古代瓷器碎片較多,大公島海域是否有古沉船需要進一步探測考察。
重點調查赤島區域8月下旬,國家博物館[微博]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組織培訓班學員與青島的考古專家們一起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沿海水下考古調查,國家文物局專門補助經費60萬元,力爭基本摸清青島沿海水下歷史文化遺產的遺存及其分布狀況。
9月中上旬,專家培訓班在瑯琊臺外海域發現部分古代瓷器碎片。隨后,考古人員轉戰嶗山海域,依據近幾年在赤島附近海域發現瓷器碎片的線索,將赤島列為重點調查區域,采用旁測聲納等先進設備,對附近海域做一系列調查,累計潛水作業時間4000分鐘,調查海域面積達10000平方米。通過調查,考古人員在赤島附近海域發現部分明朝末年的瓷器碎片。
是否有沉船需再考察中央電視臺曾報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地利巡洋艦“伊麗莎白皇后號”在青島海域沉沒。據中國海軍調查,它應該沉沒于大公島附近海域。依據這條線索,考古人員在大公島海域通過聲納探測,發現水面下有凸起,這證明水面下有物品,可能是一些簡單的瓷器碎片,但也有可能是當年的奧地利沉船或者其它沉船。考古專家將把考察到的情況上報,以確定是否開展下一步的考察。
據青島文史愛好者王棟介紹,1914年8月23日,日本政府對德國宣戰,日本的目標之一就是青島,奧地利軍隊作為德國的同盟軍,在遠東地區協助德軍作戰。戰爭期間,“伊麗莎白皇后號”巡洋艦為了支援德軍陸上炮臺的火力,將艦上多門大炮等武器拆下,分別安裝于德軍中央堡壘后側的仲家洼西側高地位(今海信立交橋北)及大鮑島山(今觀象山)。
沉沒地點還存在爭論1914年11月2日,為阻塞青島港口的主航道,阻止日本艦船進入,“伊麗莎白皇后號”巡洋艦打開通海閥自沉于青島。
目前,關于“伊麗莎白皇后號”的沉沒地點還存在爭論,王棟告訴記者,他和一些文史學家都認為應該沉在團島和黃島之間的主航道水域,因為沉在大公島起不到阻塞行道、阻止敵艦進入青島港的目的。
伊麗莎白皇后號1890年9月,奧地利“凱瑟林·伊麗莎白皇后號”裝甲巡洋艦建成下水,這是以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妻子(茜茜公主)的名字命名的,當時它是一艘十分先進的軍艦。
1892年后,“伊麗莎白皇后號”主要任務是保護奧地利在世界各國的商業利益及從事外事活動等。
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 “伊麗莎白皇后號”巡洋艦加入進西方列強的東征行列中。
1913年8月19日,“伊麗莎白皇后號”巡洋艦再次遠航來到中國,作為奧地利在遠東海軍力量的象征長期駐扎在天津大沽口外海。
青島曾發現明代一沉船
據了解,有考古發現證明,青島沿海保留了大量的沉船遺址及海港遺存。秦始皇和漢武帝曾多次來青巡海,并開辟和發展了通往日本的海上航線。唐宋時期,膠州板橋鎮(現在的膠州市臨近膠州灣地區)成為北方通高麗的重要港口。明清時期,青島沿海港灣更是發展成為當時區域性的海上貿易中心,因此專家推測青島海域可能有古代沉船,里面可能保留著大批文物,尤其是瓷器,因為瓷器一直是我國古代主要的出口商品。
1979年,青島市博物館[微博]曾在膠南瑯琊臺海域附近打撈出部分明代青花瓷器。 2002年9月10日到24日,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組成國家水下考古隊,重點對薛家島海域宋金海戰遺址和瑯琊臺海域明代沉船遺址進行水下考古調查。最終在位于鴨島最南面的一處暗礁以東發現了明代沉船,沉船的凝結物主要由鐵鍋等鐵質器物組成,其中夾雜有成摞的青花瓷器,初步確定出于明代民窯。
船上的瓷器和石錨共同證明,該船是一條造于長江以南的商船,反映出當時南北民間貿易往來已相當頻繁。